躲雨的诗意 李丹崖 正在乡间赶路,天边彤云密布,继而转为乌云压境,风骤起,人要赶紧奔走,躲雨是最当紧的事情。 旧时躲雨,在乡下人家的看瓜庵子,草缮成,大雨浇下来的时候,会有草的清香,抑或雨点砸落大地的泥土腥香。雨若倾盆,下得久了,主人给把大雨中洗得干干净净的西瓜摘下来一个,拳头砸开,大口啃食,雨中吃瓜,清爽备至,躲雨躲到有瓜吃,这是躲雨的副产品。 也有大雨将至,还没跑两三步就雨落沃野的,没有办法,只得把别人家的麦秸垛掏出一个“洞穴”,躲进去,如此“苟且偷生”的做法,在雨停后,是要帮主人家把麦秸塞回去的,不然,会招致主人家暗地里戳脊梁骨。 那些在乡间做着营生的小贩,躲雨是常有的事情。我曾在一个夏日看到卖小鸡的小贩躲雨,推着条筐编成的鸡舍,鸡舍内是嘤嘤鸡崽,雨落下来,小鸡慌作一团,他把自己的衬衫脱下来,搭在自行车上的流动鸡舍上,自己光着膀子在屋檐下躲雨,好半天才想起衬衫的前兜里有香烟,慌忙去“拯救”,好在才湿一丁点儿,用火柴点着一根,在屋檐下兀自抽着,雨给屋檐塑造了一条雨帘,那是瓦屋的刘海,风吹来,卖小鸡的汉子打了个寒噤,猛抽几口烟,似乎总算是暖和了一些,雨过天晴,卖小鸡的汉子,从鸡舍上取下来衬衫,拧干了水,骑着自行车,吹着口哨,消失在彩虹跨越下的乡间小路上。 发呆,是躲雨的副产品。我见过许多磨刀匠躲雨发呆的样子,他们的眼神望着屋外,很入神,你不知道他在看些什么,总之很安静。雨天躲雨的磨刀匠,一般在别人家躲雨的时候,是免费帮别人磨刀的,闲着也是闲着,若是雨始终不停,主人家还会做一碗炝锅面给磨刀匠吃。这些吃千家饭的手艺人,手勤,心善,也乐观,他们闲下来的时刻,心如止水,静得像一位素描模特,只可惜我不会画画,但他们的样子,至今回想起来,历历在目。 旧时在乡间,因为躲雨闹出不少笑话,比如,谦辞中蕴含着“躲雨”,媒婆到某户人家去说媒,会问小伙的母亲,对姑娘有什么要求不?一般母亲会搭“下雨天知道往屋里跑就行”;再如,乡间有很多乐天派,大雨将至兀自在外面干自己的事情,并不躲雨,还会说着俏皮话:“怎么淋湿的,就怎么帮我晒干!” 躲雨的“躲”字多有意思!躲=身+朵。让身体蜷缩成一枝花骨朵。如此说来,躲雨多有诗意。 看过汪曾祺在昆明躲雨的作品《昆明的雨》,句段之间都渗透着诗意和从容:“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一场雨,一个小酒馆,一碟猪头肉,半斤酒,且饮且等雨停,窗外木香花开着,鸡一只脚站着,把脑袋插在翅膀下,这是何等传神!非躲雨时的闲情,无以催发这样的观察力和灵感。 在一般人看来,躲雨多半是急促的,尴尬的,仓惶的,其实,躲雨的过程也是安静的,诗意的,耐人玩味的。多年前在乡下,一场雨,让乡间的少年躲闪不及,各自获得了一顶别样的帽子,有的是擎着一只荷叶,有的是顶着向日葵,还有的,索性躲在芭蕉树下,雨打芭蕉,啪啪作响,芭蕉叶下躲雨的孩子,蜷缩着,坏笑着,可爱至极。 我就是多年前那个芭蕉叶下的孩子。 《时代邮刊》2020年10月上 1、文中写了那几次躲雨? 2、题目中的“诗意”诗意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方面? 3、品析语言 (1)只得把别人家的麦秸垛掏出一个“洞穴”,躲进去,如此“苟且偷生”的做法,在雨停后,是要帮主人家把麦秸塞回去的,不然,会招致主人家暗地里戳脊梁骨。(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雨给屋檐塑造了一条雨帘,那是瓦屋的刘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4.文章以“我就是多年前那个芭蕉叶下的孩子。”做结尾有什么妙处 ? 5.文中引用《昆明的雨》有什么作用?请写出你的分析和评价。 参考答案 1 .(3分)在看瓜庵子里躲雨; 在麦秸垛里躲雨;在屋檐下躲雨;在别人家里躲雨。(答出三点即可) 2.(4分)(1)躲雨时的情趣:吃瓜、掏麦秸垛、用荷叶或向日葵做帽子等;(2)躲雨时的闲情,催发人观察力和灵感;(3)卖鸡的小贩雨后吹口哨;(4)磨刀匠发呆、安静;(5)躲雨的“躲”字多有意思,让身体蜷缩成一枝花骨朵。(每处1分,答出4处即可) 3.(6分,每小题3分) (1)“苟且偷生”本义是指将就着活下去,不顾将来的祸患。(1分)这里是贬义词褒用(1分),生动幽默地写出在麦秸垛里躲雨时的情趣。(1分)。 (2)运用比喻修辞(1分),将“雨帘”比做“留海”,生动形象地写出大雨从屋檐下流下的情形(1分),表达了作者看到下雨时的欣喜之情。(1分)。 4.(2分)点出全文都是在写“我”对躲雨的感受,“多年前”写出对往事的怀念,对童年纯真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个结尾韵味悠长耐人寻味。(意思对即可)。 5.(3分)《昆明的雨》选段写在小酒店躲雨的见闻感受,从内容到形式,都和本文相贴合,都是在句段之间渗透着诗意和从容(1分)。引用这段话,既丰富了文章内容(1分),同时也增添了诗意的色彩(1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