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分)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①!”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②盆缶③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④.于是秦王不怿⑤,为一击缶。相如顾召⑥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瑟:古乐器名。②奉:敬献。③缶:瓦制的打击乐器。④靡:后退,避开。⑤怿:高兴。⑥顾召:回过头来嘱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头抢地尔 碰,撞 ②休祲降于天 吉祥 ③秦御史前书曰 上前(走上前) ④秦王怒,不许 答应 (2)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4)【甲】【乙】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使臣形象,请概括唐雎、蔺相如二者形象的共同点。 (5)【甲】【乙】两文在刻画唐雎、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有何异同?请指出。 【分析】【参考译文】 【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乙】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碰,撞; ②句意: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休:吉祥; ③句意: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前:上前(走上前); ④句意:秦王发怒,不答应。许:答应。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故句子断为: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尝,曾经。闻,听说。句意: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②重点词:窃,私下。好,喜欢。句意:我(寡人)私下听说赵王爱好(喜欢)音乐,请弹奏瑟!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解答。【甲】唐雎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可以看出他的勇敢、机智;【乙】蔺相如借“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之势,逼秦王就范,为一击缶,可以看出他的勇敢、机智。他们二人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爱国之情可见一斑。 (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辨析能力。两文都有人物与秦王的对话,属于语言描写;“挺剑而起”则是对唐雎的动作描写;“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也是对蔺相如的动作描写。不同点:【乙】文“相如张目叱之”是对蔺相如的神态描写,文中对众武士的描写则属于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甲】文没有。 答案: (1)①碰,撞;②吉祥;③上前(走上前);④答应。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3)①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②我(寡人)私下听说赵王爱好(喜欢)音乐,请弹奏瑟! (4)勇敢、机智、善辩、爱国。 (5)相同点: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不同点:【乙】文有神态描写、侧面(间接)描写,【甲】文没有。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