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正如火如茶进行着,初中语文如何预习呢?小编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详解,一起来学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 轲 ,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 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⒎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⑶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三、字音、字形 舜(shùn) 畎(quǎn)傅说(yuè)游说(shuì)胶鬲(ɡé)管夷吾(wú) 孙叔敖(áo)百里溪(xī)拂(fú)乱 法家拂(bì)士 四、通假字 ⒈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解释:增加 ⒉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 解释:阻塞,不顺畅 ⒊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 解释:辅弼,辅佐 五、古今异义 ⒈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被起用 今义:送出,发生 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用 今义:往上托,推举 ⒊征于色,发于声 古义:证验,表现 今义:走远路,打比方 ⒋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说明,打比方 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⒍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⒎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 今义:进入(动词) ⒏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 今义:出去(动词) ⒐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六、一词多义 ⒈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 ⒉ 是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代词) 发于声(发出,抒发) 斯是陋室(是,判断词) ⒊拂 行拂乱其所为(fú 违反,阻挠) ⒋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入则无法家拂士( bì辅弼,辅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给) 征于色,发于声(在) 生于忧患(由于) ⒌而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后”,然后) ⒍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七、词性活用 ⒈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 ⒉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使动用法 ⒊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⒋空乏其身 空乏:使……穷困缺乏 ⒌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颠倒错乱 ⒍所以动心忍性 动:使……惊动 使动用法 ⒎然后知生于忧患 生:使……生存发展 ⒏而死于安乐也 死:使……萎靡死亡 ⒐人恒过 过:犯过失,犯错误(名词作动词) ⒑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国内(动词作名词) ⒒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国外(动词作名词) 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 八、文言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畎亩之中”做“发”的状语,“于版筑之间”做“举”的状语,此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还是被动句)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九、阅读理解 ⒈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 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叔敖(隐士) ⑹百里溪(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⒉第一自然段,从议论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是: 为下文论述论点提供有力的事实论据。论证方法:事实论证 ⒊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作用是:概括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突出“生于忧患”这一中心论点,增强语势。 ⒋从行文看,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人”指上述六人及此相似的其他人,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任的人物,应该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练,最终达到今天人们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中的“成钢”、“成器”的境界。 ⒌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说明人处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⒎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⒏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⒐第四段独立成段,作用:强调,突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⒑你能列举出一个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吗? 例:吴越之战后,越王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取得胜利;而吴王夫差却贪图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⒒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答:磨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⒓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观点:(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2)顺境也可以出人才。(3)顺境和逆境都可以出人才。 阐述理由:(1)树立远大志向。(2)不满足于现状而艰苦奋斗。 ⒔应当怎样认识“故天降大任于是也……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都是正确的。对于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一个国家树立正确的治国策略都有积极的认识作用。它从思想、身体、心性、才能等方面,揭示了磨难和艰苦的生活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可以启发人们正确地对待所遭受的挫折和困苦,激励人们在逆境中看到希望,进而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段话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孟子是以静止和片面的眼光,夸大了磨难对于身体的影响,把艰苦的生活看成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排除了顺境造人的可能性,这是孟子思想局限性的体现。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