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就要到了,如何在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呢?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多且凌乱,很多同学在复习时就感觉无从下手。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小石潭记》文及详解,一起来学习! 《小石潭记》文及详解 一、写作背景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此篇需背诵。 知 识 重 点 一、全文展示 小 石 潭 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主题概述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潭水、潭石、游鱼、溪流、树木等,着意渲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突出了小石潭清幽、明丽、深远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闻水声 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 3.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居住 (二)一词多义 1.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2.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能够) 3.如鸣佩环(玉环) 竹树环合(环绕) 4.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 5.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 隶而从者(跟从) 6.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7.心乐之(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三)重要虚词 1.之 ①心乐之(代词,代指水声) ②乃记之而去(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物) 2.其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代词,那) ②不可知其源(代词,它的) 3.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把) ②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4.而 ①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不译) ②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承,不译)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 3.下见小谭(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4.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5.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6.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7.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 ②如鸣佩环。(谓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如佩环鸣”) 2.省略句 ①心乐之。(省略主语,完整句子应为:“吾心乐之”)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完整句子应为:“吾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③日光下澈。(省略状语,完整句子应为:“日光下澈于潭水”) ④坐潭上。(省略介词,完整句子应为:“坐于潭上”) (六)成语积累 1.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河流、道路等曲折蜿蜒。 2.犬牙交错: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 四、思考探究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第二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和拟人的手法描写鱼儿,表达了游小石潭的快乐和对鱼儿的喜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丽的阳光透过清澈的潭水,阳光与潭水交融在一起,把一条条小鱼的影儿刻印在潭底的全石上,犹如一幅画。接着,作者用“佁然”“俶尔”“翕忽”三个词,分别反映小鱼的静态和动态。“佁然”是形容小鱼憨态可掬,纹丝不动;“俶尔”是写小鱼曳尾而去,一闪动就看不见了;“翕忽”是刻画小鱼灵巧轻捷、轻快自由地游动。“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作者将自己游乐的心情投射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和人一样感到快乐。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写景,试举例说明。 ①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③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全 文 翻 译 从小山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丛,(就已)听到水流的声音,好像玉佩玉环相互碰击而叮当作响一样(悦耳),(我)对此感到很开心。砍去(一些)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下面可以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小潭)由整块石头作潭底,靠近岸边,底石的边缘部分翻卷起来而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状貌)。(潭边有)青翠的树木和藤蔓,(藤蔓)覆盖缠绕,(在枝干上)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一百多条,(在清澈的潭水中)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就映在底石上。(鱼儿)静静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没了踪影,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互相逗乐。 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蜿蜒,或现或隐。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一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潭边,周围竹丛树木环抱,寂静空旷没有其他游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清静幽深的环境让人不觉生悲。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了这个小潭就离开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我们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声明:本文内容综合整理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