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就要到了,如何在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呢?考试前到底该怎样复习呢?小编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课文详解,详情如下: 阿长与《山海经》 一、文题解读 “阿长”就是长妈妈,是作者小时候的保姆。《山海经》是一本书,记录了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文题是并列短语,点明了文章的描写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树人先生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华盖集》,等等。 知 识 重 点 一、字音词义 掳lǔ:俘获,抓获。 惶huáng急:恐惧,慌张。 诘jié问:追问,责问。 疮chuāng疤bā: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痂。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渴慕mù: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霹pī雳lì:又急又响的雷,文中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孤孀shuāng:寡妇。 疏shū懒: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 倘tǎng使:假如,如果。 惧惮dàn:害怕,畏难,畏惧。 憎zēng恶wù:憎恨,厌恶。 震悚sǒ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zhuō:粗糙低劣。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根据实情,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记述了作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作者对她寻购并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感到震撼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生动真实地刻画出了一位不幸而又渴望平安幸福,没有文化但关爱孩子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了阿长的身份以及名字的由来,暗示她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第3—18段):主要以“我”的童年视角,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 第三部分(第19—31段):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我”对她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思考探究 1.文章开头介绍“阿长”名称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阿长”姓什么叫什么,竟没人知道,甚至连“阿长”这一称呼也是借用在她之前的一个女工的名字。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介绍“阿长”名称的由来,是为了告诉我们“长妈妈”是一个出身低微,平凡普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的劳动妇女。同时以名称的由来开头,还能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2.赏析“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这一处是对阿长睡姿的细节描写,一个“大”字,把阿长伸手伸脚的睡姿写得生动传神。通过“伸”“摆”“挤”,以及对“大”字的特写,可以看出阿长的粗俗、不拘小节,也可以看出“我”对阿长的厌烦,既照应前面的“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又为下文“我”对她发生“敬意”做铺垫。 3.作者为什么“实在不大佩服”阿长,这些细节体现出阿长什么性格特点? “实在不大佩服”阿长是因为:她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对“我”管束很严;睡相不好。这些表现体现出阿长没有文化、行为粗俗、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特点,也折射出阿长的朴实和平凡。 4.文中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为什么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是否离题? 不离题。因为“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正是从远房叔祖那里引起的,详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以及远房叔祖的藏书,也就交代了“我”渴慕《山海经》的原因,为后文阿长体谅“我”的心思,买《山海经》送“我”做铺垫。 5.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甚至轻视。 6.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7“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8.课文结尾补写阿长的悲苦身世,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补叙长妈妈悲苦的身世,与开头“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照应,再次强调阿长的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过了这么久,“我”依然把长妈妈记在心中,说明“我”对她的感情之深,表达了“我”对她的内疚、同情与怀念。 9.本文的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作者为什么用“阿长”而不用“长妈妈”? 文章第1—18段先用“抑”笔,侧重从“缺点”上展示阿长的形象,与此相对应的“我”的情感态度是“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觉得非常麻烦”,如果用“长妈妈”,不合常理,用“阿长”更合适。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一个连姓氏都没有的地位低下的文盲妇女与一部古典名著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疑问将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 后 习 题 解 答 第一题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写了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详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其余是略写。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 长妈妈赢得了少年时代的作者的敬重和感激,并被作者终生怀念,因此作者用文字写下了她的人性美,并借此表达了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淳朴善良的美好品德的敬意,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愚弄人民的嘲讽和批判。 第二题 1.文章第二十七段中的“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写出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而第二十八段中的“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则标志着文章回到了写作的现实中来。 2.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写出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情况知之甚少的内疚,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怀念,而文章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更是将感激和怀念之情推至最高点。 3.回忆中,阿长的许多行为叫“我”讨厌,只是听阿长讲长毛,才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知道了是阿长谋害了隐鼠后,又憎恶她;使“我”震惊的是阿长给“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于是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作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但是后一层意味是含蓄的,要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 第三题 第一个神力是作者认为阿长可以抵抗外敌,拥有一种伟大的神力。第二个神力是作者认为别人办不到的事,阿长却可以办到,对她产生了敬意,认为她很了不起。又因为这件事成功了,所以觉得是一种神力,这是作者儿时的一种感觉。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赞颂的意味。 第四题 1.“憎恶”“谋死”大词小用,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儿时对阿长害死隐鼠一事的态度和心理。 2.用“空前”来修饰“敬意”,说明了“我”之前对长妈妈没什么好印象,而接下来所写的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才让“我”产生了“敬意”。这样的敬意,是通过讲故事吓“我”而得到的,是一种对故事的好奇和恐惧,是“一时”的,从而衬托出后面因买《山海经》而得到的“敬意”不一样,那才是真正的敬意,是永远的敬意。 3.这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写作者对长妈妈由讨厌到逐渐产生敬意的心理,而非真的如句子中所说“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这样写,特别有童趣。 本文内容综合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