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历史 > 试题库 > 月考 >

冀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单元综合题(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5.洋务运动前期以“_________”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在 后期,又以“_________”为口号,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6.1862年成立的_________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_________。
    7.“_________”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_________》。
    8.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_________窃取。
    三、材料说明题
    1.材料一: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 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毕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李鸿章)
    材料三: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造之器。――(李鸿章)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
    ②材料二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③材料一与材料三的主张有什么相同之处?
    ④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2.材料一:自胶澳事后(德国占领胶州湾),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自台湾事后……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 材料二: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材料三: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胡适
    回答:
    ①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
    ②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联系?
    ③材料三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绝无寻仇之理……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的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回答:①结合材料内容判断其作者是谁?
    ②上述内容是对三民主义中哪一方面的具体阐述?要达到什么目的?
    ③你能看出上述材料有什么局限性吗?
    4.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造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次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努力去学),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回答:①李鸿章在材料一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②郑观应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③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道路的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④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你认为他的批评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四、简答题
    1.怎样评价洋务运动?
    2.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并简要分析这场革命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
    3.简要评述新文化运动。
    4.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界为探索救国道路进行了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