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可补充一些民间纪念戚继光的童谣、民间故事、传说等,使戚继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并由此反衬出戚继光人格的伟大,使学生进一步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4.“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一目。 也可师生齐唱这支歌,或播放歌曲录音。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可提示学生在课下看自由阅读卡内容,然后由学生在课上简要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可播放“澳门回归”的纪实片片断,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5.引导学生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走势加以分析。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来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善于从优秀人物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3.练习“动脑筋”的第一题,及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要全面并抓住决定性的因素。 4.以班级为单位办一期“追寻郑和(或戚继光)的足迹”的历史板报,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另外,让学生设计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运用什么技术知识去克服难关?这样可以将各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女生:“郑和从小就能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男生:“宋元以来,我国的造船业发达,能造出巨大的海船。”他们说得对吗?如果不对,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他们讲的各有道理,但都只讲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郑和远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等,这些都是郑和远航能够实现的科学技术条件。再就是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与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这些也是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船队中其他成员也是功不可没的,比如说,各船的船长、舵手及全体船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等。然而,更重要的一点,你们二位并没有说出来,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这个航海壮举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郑和的船队要远航,首先需要的是大量资金和优质的远洋船只,如果没有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办不到的。 2.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联系课文中他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练一练:C 活动与探究 1.编制旅游行程表:为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情况,你愿意安排一次旅游吗?如果愿意,需要先准备一个行程表:包括时间、经过的地点,交通工具、活动内容以及携带的必需品。如能给出一张简单的线路图(从所在学校出发,经过的省、市和国家、地区等)。(略) 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2.材料分析与比较:文献材料:“(16世纪前期)番彝伊朗机假朝贡,占据屯门海澳,时肆剽掠,屠食婴儿。”请将文献材料记载的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略行径同郑和下西洋活动进行比较,说明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两者航海的背景、目的、采用的手段(方式)及结果都不同。郑和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而葡萄牙殖民者的航海是通过航海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在手段和方式上,郑和下西洋采取的是和平贸易、友好交往的形式,因而深受各国人民欢迎就是一个明证。葡萄牙殖民者伴随着航海活动而来的,是残暴血腥的殖民侵略活动。如材料中所说,他们窃居屯门岛,在那里建筑堡垒,大造火铳,杀人抢船,掠卖良民,甚至连婴儿都不肯放过,犯下了野蛮残暴的罪行。因此,他们所到之处,无不引起了当地人们的痛恨和反抗。这同郑和下西洋,有着本质的区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