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历史 > 试题库 > 月考 >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下)期中历史复习提纲(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第5课 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
    (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形式: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③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失误
    (1)时间:1958年
    (2)原因:①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③又急于求成,④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表现: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4)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5)影响: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6)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7)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3、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王进喜
    (2)两弹元勋——邓稼先(3)县委书记——焦裕禄(4)人民好战士——雷锋
    (5)学习精神: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2)目的: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开始: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斗争。(4)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
    (5)1967年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奋起抵制“文革”错误,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斗争,但被诬为“二月逆流”。
    2、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林彪、江青一伙,在“文化大革命”中相互勾结,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
    (2)1971年9月13日(九•一三事件),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3)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底(2)地点:北京
    (3)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③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4)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5)意义:①十一界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消“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3)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4)此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的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这样,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第9课 改革开放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开始: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影响:①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②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2、对外开放
    (1)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
    (2)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3)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4)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有企业的改革
    (1)开始: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什么?)
    (1)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实行改革开放后,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邓小平又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3)1982年,党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立,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党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以经济建立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5)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6)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南巡讲话(1992年):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②内容:a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b特区姓“社”不姓“资”。c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d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e发展才是硬道理。③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992年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3)1997年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第11课 民族团结
    1、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心愿,受到各民族的热烈欢迎。
    (3)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各民族共同发展
    (1)20世纪60年代初,西藏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今天,西藏已成为重要牧区。
    (2)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
    (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4)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3、我国已建立了五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和西藏自治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