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两国总理重申指导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感到在它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一一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请回答: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反映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三、问答题 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主要内容及作用。 探究拓展能力训练与应用综合能力的养成 1.(2003年荆门市中考题)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 D.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得到与会各国的普遍认同。周恩来这一原则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 ) A.美国长期对中国实行包围、封锁 B.一些亚非国家中间存在严重的冲突 C.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上攻击共产主义 D.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3.(探究题)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和政策,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 ) A.与苏联的建交 B.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了中国的外交原则 C.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4.(图表题)读下图: 请回答: (1)万隆会议是一次什么样的会议? (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有什么表现? (3)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4)万隆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其中体现出的精神是什么? 参考答案: 教材基础知识针对性训练与基本能力巩固提高 一、1.C 2.A 解析: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外交方针政策,重在理解记忆史实。C项明显不符合题意;D项是B项中的内容,而B项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3.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解。其中②④项叙述明显不正确,①③项叙述正确,故B项符合题意。 4.B 5.A 解析:此题考查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要求准确记忆史实。B、C、D三项属于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A项与苏联建交是在1949年,不应该包括在内。 提示:此题为反向选择题,应注意审题。 6.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日内瓦会议的了解情况,重在记忆和辨析史实,②项属于万隆会议内容,④项是周恩来在1954年访问印度、缅甸时提出的,①③项属于对日内瓦会议的叙述。 提示:学生如对所列各项内容分辨不清,容易误选其他项。 二、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识,要求读懂材料内容,联系有关史实,抓住重点,准确回答。 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重大意义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1953年底。 主要内容: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作用: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探究拓展能力强化训练与应用综合能力的养成 1.A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各选项的含义。分析各选项:B项是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原则,它使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但它不是中国的外交政策;C项中“三个世界”的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它是理论而不是政策:D项中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第三世界的奋斗目标,也不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2.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求同存异”方针的认识情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此方针提出的背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但由于受帝国主义国家挑拨,部分国家代表偏离会议中心,开始在会上攻击共产主义和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因此应选C项。 提示:认真理解教材内容,即可准确解答此题。 3.C 4.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亚非万隆会议有关史实的掌握情况,要求系统归纳概括重点内容。 答案:(1)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多数与会者的赞同,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把少数国家攻击共产主义的倾向转到反殖反霸的主题上来。 (4)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即“万隆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