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922年 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召开全国学制会议,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有:一、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二、实行六三三制,即初级小学四年(从六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三、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采用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予以变通;对于精神及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学者,应进行补习教育。 (1)80年前,国民政府为什么要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方案》,你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有无实施的可能,为什么?请结合当时的形式谈谈你的看法。 (2)对于改革方案的内容,你认为哪些是我们现在已经采用或正在提倡的? (3)你认为我国现行的教育还存在哪些不足?有何解决办法? 24.阅读材料,写下你的读后感。 2005年9月迎来中国废止科举制百年祭,我们应如何对待科举这份沉重而珍贵的文化遗产?韩国历史上也曾模仿中国,实行科举制长达九百余年,科举制在韩国社会上的影响甚至不亚于科举制在中国社会上的影响。韩国在科举时代也有“近来科弊,难以毛举”的情况,但韩国人在1980年就已召开过以科举研究为主题的全国历史学大会。1994年,为了纪念韩国科举考试罢止一百周年,韩国曾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效仿李氏王朝的模拟科举考试,即在成均馆大学举行文科殿试,在全国应试的儒学“生员”中,分甲乙两科考取状元,放榜后还举行了“恩荣宴”和状元游行仪式。百年之后,韩国再现“科举盛况”的做法,是为了不让后人忘记祖先的文化遗产,不忘对考试和考试文化的继承。作为科举考试发源地的中国,在科举制废止一百年后的2005年,对科举制度进行历史的反思很有必要。 同学们如何对待我们这项存在了 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探究题 25、课外探究 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把整个学程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规定儿童7岁入学。对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做官,升入高等学堂,从事实业。章程中开始注意了大、中、小学之间的衔接,但从课程设置来看,经学课时最多。为什么经学课在当时设置那么多课时呢?这种设法有什么弊端呢?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中学生,你会如何培养自己?为什么?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你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 26.报纸是人们了解外界的重要渠道,尤其在中国近代,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报刊业兴起及19世纪末该行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指出《申报》在中国近代报刊业中的地位。 聚焦中考典型题 27、(2006年,广西南宁)1998年是北京大学的百年诞辰,这所大学的前身是百日维新时创办的( ) A、京师大学堂 B、两江师范 C、商务印书馆 D、北洋水师学堂 28、(2006年,山西太原)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做出的主要贡献有( ) ①率兵收复新疆 ②开办汉阳铁厂 ③创办京师大学堂 ④奏请停止科举,普遍兴办学校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9.(2005年,河南)新式学校与旧式学堂教育相比,其主要“新”在 ( ) A.允许民间办学 B.普遍聘任外国教习 C.改变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 D.废止科举考试 30.(2005年,湖南)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报纸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就已经有了中文报纸 ②在中国,外文报纸出现的比中文报纸早 ③20世纪初,报纸是人们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主要媒体 ④《申报》创办时维新变法运动尚未开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开放研究典型题 31.假如20世纪初你正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你是否参加将要举行的科举考试。简要说明理由。 第10课 近代文化教育的起步 1.B 2.B 3.A 4.A 5.D 6.B 7.D 8.A 9.D 10.B 11.C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判断分析能力,选C项。 12.A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准确判断、分析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的颁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标志着中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故应选A项。 13.B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再认能力。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人自办的报纸开始出现;甲午中日战争后,办报出现高潮。学生易将两者记混,故应选B项。 14.B 15.(1)1898年戊戌变法。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2)新文化运动以北京大学为基地,五四运动由北京大学学生发起。 点拨:本题从材料中的现实拉到近代教育,并与近代史其他内容构成学科内综合题,答题把握北京大学成立背景作用即可。 16.(1)《奏定学堂章程》。(2)标志着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 17、(1)它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制订的,修身以讲《四书》为主、经学讲《五经》,所以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且仍然立足于做官等。(2)答案多元,只要有进步的思想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如: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正好上中学,我一定选择师范教育。因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而人力资资源中,国民素质又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提高国民素质。 18、(1)隋朝(2)进步的(3)脱离实际,不能培养有用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清朝。1300多年。 19.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它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成为中国近代传播新思潮的中心,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京师大学堂初创时期走的基本上仍是中国古代的“太学”…“书院”的路子。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使北大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点拨:本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置身情境、感受历史、增强历史体验能力。答题时应把北京大学的前身介绍清楚。 20.C.京师大学堂的培养对象和科举制完全不同,但却并存了一段时间 21.C点拨:逐项分析可知:①④⑤属于中国近代化起步在教育方面的体现,故本题应选C项。 22.A点拨:本题属于排序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记忆能力。①发生在1898年百日维新时期;②发生在1905年;③发生在1872年;④发生在1904年。故本题应选A项。 23、(1)当时的国民政府已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方案》。但是当时不可能实现,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战争连连、经济困难、社会动荡,所以不大可能实施。(2)我们已采用的有:学校实行六三三制;创办特殊学校(聋哑学校、体校、艺校等)。(3)例如:应试教育仍然存在,教育与实践脱节等。解决方法有: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等。 点拨:回答此题首先应知道:教育的发展受到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影响。还应注意观察思索当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准确答题。 24、①中国古代科举制拥有1300多年的历史,曾影响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科举制尽管废除已近百年,但它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意义。②科举制从考试内容上说深含古代精神,具有某些过时的糟粕,然而从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形式上说,则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这种平等择优的竞争方式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③最后,“考”而优则仕符合“任人唯贤”原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任人唯亲,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环境。科举制度虽然达到了选贤任能的目的,但它也把人的思想束缚、禁锢于一定范式中,民主意识被无情地扼杀了。 点拨:科举制是古今中外众多考试制度中的一种形式。我们要继承其积极的因素,吸收其合理的部分,不要全盘抛弃。这才是应该持有的一种健康的思维和心态。学生只要写出其中的一个方面并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即可。 25.(1)我们的课表有音乐,而《奏定学堂章程》没有设这门课;我们的课表有政治思想课,它叫“修身”;我们的课表有数学,它叫“算学”;我们的课表有物理,它叫“博物”;我们的课表有美术,它叫“图画”;我们的课表有体育,它叫“体操”。两者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有“读经”“讲经”,而我们的课表没有。这是由于《奏定学堂章程》还带有封建主义色彩。20世纪初期的中国,虽然开始向西方学习,但课程设置仍立足于做官和升学,对学生未能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2)答案多元,从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思考。 26.①近代报刊业是以近代印刷业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伴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而传人中国的。以其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而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媒介。蓬)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办报出现了高潮,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③《申报》的创办、发展是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史的缩影。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资料,因此被人们喻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申报》地位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时从报刊业的产生、发展人手,肯定《申报》在中国近代报刊业中的地位。 27、A点拨:北京大学是同学心目中最好的大学之一,这样的考查容易引起同学们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欲望,符合题意创办于百日维新时期的是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正确答题的基础。 28、C点拨:此题考查对历史人物主要事迹的掌握。回顾所学,可知②④符合题意。①与左宗棠有关,③是由当时清政府创办的,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与梁启超等相关。 29.C 30. B点拨:鸦片战争后,中文报纸才出现。 31.我将选择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做官,光宗耀祖。我将首先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因为全国的读书人大多参加这一考试,而被录取的人很少,然而以后我又会对考取后的前途表示怀疑,因为这种考试形式不断受到冲击,即使考中也可能得不到重用。我准备放弃科举考试,投身商场,因为国家贫穷落后,只有发展实业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我将遭到父母的责备和社会舆论的讥讽,他们以为我“舍本逐末”,不务正业。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不管学生持哪种观点,只要结合当时的史实叙述正确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