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D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 cm B.当u=12 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 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 cm处移动到24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解析: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知,u=v=2f=16 cm,f=8 cm,A错误;当u=12 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错误;当u=20 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C错误;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 cm处移动到24 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D 正确.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35 cm刻度处,对于此时像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A ) A.一定是放大的像 B.一定是缩小的像 C.可能是倒立的像 D.可能是正立的像 解析:由题图知,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物距u=50 cm-30 cm=20 cm;像距v=65 cm-50 cm=15 cm.由以上分析得:20 cm>2f,f<15 cm<2f,解得7.5 cm 35 cm=15 cm,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1分) 13.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 14.如图测得一枚纽扣的直径是 1.25(±0.01) cm. 15.如图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响度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音调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解析:轻拨与重拨钢尺,会导致钢尺振动幅度不同,响度就不同;当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 16.2014年8月3日,在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有些动物(如狗、大象)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 次 (选填“超”或“次”)声波产生.地震中有的被掩埋者通过敲击身边的墙体或管道发出求救信号,用物理学知识解释:他们利用了声音可以在 固体 中传播的原理. 解析:自然界中的地震、台风会产生次声波,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地震中的掩埋者敲击墙体发声求救,利用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 17.“虚拟试衣镜”亮相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该款“虚拟试衣镜”解决了购物者很难观察到试穿衣服时背面的问题,摄像头能够监视顾客的移动,并将衣服的背面展现给他们,如图所示.监视顾客移动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 凸透 镜,顾客离摄像头的距离应在 大于二倍焦距 的范围,能形成 倒立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实像. 解析:摄像头和照相机的镜头相同,都是一个凸透镜,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要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 三、作图题(18题4分,19题6分,20题4分,共14分) 18.潜水艇下潜后,艇内人员可以用潜望镜来观察水面的情况,潜望镜的主要光学元件是两块平面镜,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经潜望镜进入人眼的光路图.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法线,反射光线再经过二次反射后反射光线平行进入人眼. 答案:如图所示 19.平静水面上的小鸟和水中的小鱼,某时刻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水面一侧C点的人眼恰好看到它们在水中的像重合,以小鸟眼睛A点代表小鸟,以小鱼眼睛B点代表小鱼,请画出小鸟在水中像的位置以及人眼看到小鱼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解析:找出小鸟关于水面的对称点A′,便为小鸟的像位置,连接A′C,与水面交于点O,连接AO即为入射光线,OC为反射光线;看到水中的鱼与飞在天空中的小鸟在水中的像重合,说明小鸟和小鱼光线的入射点都在O点,连接BO即为入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了水中的鱼与飞在天空中的小鸟的像在一条直线上. 答案:如图所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