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验题(12×2分=24分) 21.小明要探究“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是否有关”。实验器材:音叉,橡皮槌,铁架台,硬泡沫塑料小球,细线等。 操作步骤: (1)用细线拴住硬泡沫塑料小球,悬挂在铁架台上; (2)用橡皮槌轻轻敲击音叉使它振动后,可以听到较__小__的声音。让音叉一臂的外侧靠近并接触小球(如图),可以看到小球被音叉弹开一个较小的角度; (3)以橡皮槌用力敲击音叉,可以听到较__大__的声音,且让音叉一臂的外侧接触小球。可看到小球被音叉弹开一个__较大的__角度。 结论:当声源振动的__幅度__比较大时,__响度__较大;反之,则__响度__较小。 22.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某实践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探究。 实验一: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槽中的水,发现了溅起的水花。 实验二:用细线把一个小铃铛悬挂在软木塞的下端,并置入烧瓶中,轻轻摇摇瓶子,会听到清晰的“叮当”声,然后取下软木塞,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放入瓶中,待火熄灭后,迅速塞紧软木塞,再摇瓶子,听到瓶子里的响声比原来小许多。 实验三:支起自行车后轮,一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另一手则拿一硬纸片,并让纸片的一头伸进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随着车轮转速的加快,纸片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尖。 以上三个实验中,(1)实验一表明:__发声体在振动__;(2)实验二表明:__声音传播需要介质__;(3)实验三表明:__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越快,音调越高__。 23.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了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究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__避免实验的偶然性__;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蜜蜂发声不是由__双翅振动产生的__;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__蜜蜂可能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__。 四、计算题(8分+13分=21分) 24.2000年8月,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遇难,航测专家用超声波可探测到遇难核潜艇的确切位置。超声波在海水中的波速是v=1450m/s,在潜艇正上方海面向下发出超声波,从超声波发出到接收潜艇的回波经历的时间为t=0.146s,则潜艇沉没的实际深度h约为多少?(计算结果取整数) 解:超声波从海面到沉没的潜水艇用的时间t=12×0.146s=0.073s,该处海水的深度h=vt=1450m/s×0.073s=105.85m≈106m 25.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 空气(0℃)331冰3230 空气(15℃)340铜3750 煤油(25℃)1324铝5000 水(常温)1500铁5200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2)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两次声音相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为15℃) 解:(1)①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②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884m340m/s-884mv=2.43s,解得v=5200m/s,查表知:金属管由铁制成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