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A解析:声音有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由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决定;音色表示声音的品质,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本题中用力敲击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的玻璃瓶时,玻璃瓶和水振动发声,水的高度不同,玻璃瓶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A选项正确。 7.C解析:不同的声源发出的声音,除了音调、响度之外,声音还有另一个特征——音色。听朋友打来的电话,凭声音就知道是谁,因为每个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在一些“模仿秀”电视节目中,表演者在模仿歌星演唱时,主要是模仿歌星声音的音色。故选项C正确。 8.D解析:超声波能在空气中传播,选项A错误。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选项B错误。超声波的频率高于,频率太高,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人听不到超声波,选项C错误。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选项D正确。 9.C解析: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的目的是调节物体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琴弦发声时的音调。故选项C正确。 10.C解析:敲响小鼓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声音能传递能量,使蜡烛的烛焰跳动。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同学耳朵里的,这说明声音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不是超声波或次声波。故选项C符合题意。 11.B解析:采用全封闭隔音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选项错误;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是分贝,故B选项正确;隔音板只能使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响度减小,不能降低噪声的音调,故C选项错误;隔音板能够隔音是因为隔音板采用了吸音材料,利用声音的多次反射使声音的能量消耗掉,不是利用声音的直线传播,故D选项错误。 12.B解析: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选项A不符合题意。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有效地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选项B符合题意。学生戴防噪声耳罩,虽然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但老师的讲课声音也听不见了,不是合理的方法,选项C不符合题意。将窗户打开只会增大噪声,选项D不符合题意。 13.1西解析:由题图知,小狗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狗的运动速度;由题图可知,在前内,兔子和小狗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题知,小狗和兔子同时开始向东运动,所以兔子在前、小狗在后,小狗相对于兔子将向西运动。 14.列车运动解析:小明以列车为参照物,窗外的人群与列车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会看到窗外的人群在往后退。小明以站台为参照物,站台与他自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他是运动的。 15.12解析:由公式知,公交汽车跑完全程需要的时间。 16.分贝(dB)变大解析:因为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所以噪声监测设备上的数据的单位是分贝。当几辆重型汽车并排通过时,噪声增强,显示屏上的数据将变大。 17.反射解析:在狭窄的空间放鞭炮,鞭炮的响声碰到两侧的障碍物就像皮球似的弹来弹去形成了回声,回声不断反射,听起来就一连串的响个不停。而在野外燃放鞭炮就没有这种效果。 18.音调解析: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复读机慢放时,是因为磁带走得慢,声音的频率低,音调就低。 19.音调音色解析:往暖水瓶中灌水时,是由暖水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音调越高。所以可以通过发出声音的音调来判断暖水瓶中水的多少。听音乐时,我们能分辨出小号声和钢琴声,是因为小号是空气柱在振动,钢琴是弦片在振动,振动的材料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根据音色就能分辨出小号声和钢琴声。 20.6不能解析:蝴蝶的翅膀在内振动了次,频率。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21.声源人耳传播过程解析:手枪的消声器可以使枪击发时发出的声音减小,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堵住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屏障、树林可以吸收声音和反射声音,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2.大雪过后,满地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因为积雪疏松多孔,能够吸收声音,所以发现周围特别宁静。 23.在城市立交桥的两侧一般都装有隔板是防止汽车在运动时所产生的噪声影响两侧的居民,即通过隔板阻碍声音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4.解:(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2)由于反应时间,所以匀速运动阶段有:;。所以,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25.需要的器材:秒表。 实验步骤:从一个路标开始计时;经过个路标后记下时间为。 通过的距离为;经过的时间为,平均速度为。 26.(1)③⑤(2)④⑤(3)200.5 解析:(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材料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材料,即选择;(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即选择;(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即缺少的数据中长度应该是,横截面积应该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