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虽浅显,但因其牵涉到的物理思想方法比较典型,且学生将在本节首次接触到物理图象,故本课的价值倾向长远,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良好的图象分析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能识别s-t图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的意义; 3、掌握匀速运动中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数学表示(包括公式和图像); 4、渗透科学习惯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运动的研究方法与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作图与图像分析 教学难点:图像与物理过程的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设问1、上节学过的质点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何种情况下物体可看成质点呢? 设问2、教师原地转一圈,后问动否?路程和位移的区别何在? 师阐述: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它是科学的抽象与近似,用来简化、代替实际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应视具体的问题而定,不能以大小一概而论,因为大小总是相对的。 路程虽可精确地反映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情况,但在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时却不成功,为此引入位移。注意路程与位移无可比性。但可比较路程与位移的大小,它们的关系是S路≥S位。 阐述物理思想:物理学研究物质运动的规律,采用分解的思想,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物体常见的运动形式有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振动和波。我们首先研究在诸多运动形式中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直线运动 描述图景:蜗牛缓缓地爬,清晨老人在散步,路上行人骑着自行车,汽车在奔驰,飞机在航线上飞行等等。这些运动有何相似的特点呢? 2、新授 交待课本上研究的是汽车的运动,原因之一是运动的可测量性,二是汽车代表了社会的进步。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2第一段,当中提问: ①研究目的是什么?(研究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②研究方法是什么?(通过测量S、t分析) ③如何设计表格,记录数据?(两行五组数据) ④对数据如何处理,数据反映了什么? 师提示: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是列表法及逐差法。 学生:感觉每通过100米所用的时间不一样,再一想又发现差不多。在差不多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相等。 师启发:差不多的原因是由于运动本身所致,还是由于人的测量引起的呢?能否用科学的物理语言代替通俗的生活语言,这反映一个人的科学素养。 结论:在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