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46分) (一)(10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2)以其境过清()(3)不可久居() 【每个1分。(1)可:大约(表示估计数)(2)清:凄清、冷清(3)居:留、停留】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2分)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关注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每对一处给1分,最多给2分。(2)(2分)(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关注点:“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每对一处给1分,最多给2分。】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潭中气氛——小潭源流”“景随情迁”不对。】 (二)(9分)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