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二试题库 > 月考 >

新人教版2015初二语文上学期月考试卷(含答案解析)(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C.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了”。(施耐庵《水浒》)
    D.诸葛亮“端坐车中,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用羽扇子招敌曰:‘曹操引百万之众,被吾聊施小计,杀得片甲不冋。汝等岂堪与我对敌?'''(罗贯中《三国演义》)
    (3)感悟扇谚语(3分)
    长沙朋友也你一言我一语,介绍了不少与扇有关的民间谚语。这些扇谚通俗生动、耐人寻味。请你从下列扇谚中任选一句,简述你对这句扇谚的感悟。
    自作主张
    ①热天赠扇,雪中送炭。②扇面虽破,扇骨犹袄。③葵扇棉袄,因时而用。
    (4)画扇赠朋友(3分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学们商定:根据古诗名句绘制几把画扇赠送给长沙朋友。
    请你从下列诗句中任选一句,具体描绘诗句所体现的画面。
    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阅读理解(39分)
    (一)阅读下面二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俆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俆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元,无院不满。焗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治国安民》)
    【注释】①炀(yá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9、解释下列加点的动词的意思。(4分)
    (1)皆以美于俆公(2)虽欲言: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4)故夙夜孜孜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不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11、甲段中写了邹忌的进谏和齐威王的纳谏,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3分)
    (二)阅读下面两篇现代文,回答问题。
    (A)(14分)
    月光下的蛙鸣
    ①十几年前的一个寻常夏天,我枕戈待旦地准备参加这一年的高考。
    ②在那样一个年代里,高考直接决定着一个青年一生的命运。而我的情况更特殊,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带大。苦难中的母亲,眼巴巴地盼着我能高考得中。我也想,如果能在这一年如愿以偿,正是对母亲最好的报答,能减轻母亲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压力。
    ③但竞争是残酷的,同学们都在头悬梁、锥刺股,焚膏继晷地苦战,你追我赶。母亲见我面容憔悴,很心疼。我家离学校不远,她就跟老师说情,说寝室里吵闹,让我回家住,好早晚照料我,给我增加营养。
    ④那段时间里,她杀光了家中三十几只鸡,想尽一切办法,让我恢复体质。然而,母亲的一切努力收效甚微,我还是日复一日地消瘦下去。
    ⑤我房间的后窗正对着屋后的一方池塘,正是燥热的六月,夜晚,一池塘的青蛙,唧唧呱呱,呼朋引伴,叫声格外响亮悠远。一池的蛙声就这样紧紧缠住我一双不幸的耳朵,此起彼伏地一次又一次将我惊醒。母亲去了一趟学校。回来后,高兴地告诉我,即使考不上大学,班主任也答应让我复读一年。老师说,第二年,他保证我能考上。
    ⑥渐渐地,蛙声不再吵闹了。每夜都有香甜的梦。但是,母亲却变了,日日坐在椅子上打盹。一天,隔壁的大妈偷偷地拉住我,悄悄跟我说:“你妈为了让你睡好觉,夜夜替你赶青蛙呢。”我将信将疑。
    ⑦但是,第二天夜里,月光下的池塘边上,我真的看见了我的母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