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二试题库 > 月考 >

人教八上语文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    ) 锐不可当(       )   歼灭(   ) 击溃(    ) 绥靖(   )(   )
    阻遏(    ) 鄂豫(    ) 逃窜(     )
    2. 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3、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
    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填番号)
    国民党的    (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      (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      (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      (A.弱点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二、阅读(考试链接)
    (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时间精确到“时”暗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           ,其中“百万”说明了                              。
    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 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
    2 这段话分     层。层意是什么?
    3 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具体指                    。
    4 “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5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            ,揭示了敌军溃退的            ,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