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3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三部分(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 教学相长 [1]开头引入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开头引入六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虽境遇不同,但皆是在逆境中担负大任 ,终有所为,为下文议论提供依据。 [2]体会“是人”“必先”和“动心”三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是人”指上述六人及与他们相似的其他人——从个别到一般。本句在论据与论点之间起连接作用。 “必先……”一连串排比及使动用法的使用,极言其所处环境之苦,遭遇之恶劣。 由上述六人的事迹,概括出一般的人生哲理,令人信服。“动心”二句为下段张本。 [3]作者是如何从两方面进行论证的? 从消极与积极两方面进行论证,具有辩证关系。扣住“动心忍性”四字,正面论证人必 须经过挫折才能有长进和有所作为。 [4]作者的议论是如何延伸的? 从个人推论到治国。从反面的角度进行论述。 [5]体会本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得出中心论点。此系警策,故专设一段。“生”与“死”强烈鲜明的对比,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人生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也是如此。 [1]文章开头有怎样的特点? 文 章开头运用了类 比和设喻的手法,“虽有嘉肴”一句是设喻,然后作者从“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 [2]“是故”一词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 承上启下,由类比讲到教与学的关 深层探究 图构课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相长》 中心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人生态度的代表作。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教学相长》运用类比阐述了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的道理。 艺术特色 1.层层推进,结构严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先列举历史上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并由此引申开去,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这个道理。接着文章将论证由个别事例转向一般事例,由个人身世浮沉的角度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自然地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既催人奋发,又警钟长鸣。如此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严密、紧凑,真是一气贯穿,浑然一体。 2.条理严密的论证方法。 《教学相长》主要 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引申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 钻研、提高,最后得到 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 ,有条有理,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剖析文意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似,最后推出论点。 2.如何理解“教学相长”在教育学中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