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二试题库 > 月考 >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北师大版):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小小的阳光》
    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导析:这是总结性的一段话,埃尔莎用眼睛和头发给奶奶带去阳光,也就是用她的天真和善良给奶奶带去欢乐与幸福。奶奶从她金色的头发上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从她的眼睛里读到了快乐,而这些正是一个垂暮老人所需要的。此句话也在教育孩子们,关心爷爷、奶奶们,他们太需要“阳光”了。
    每天诞生一次》教案
    榆中九中赵军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作者关于生命和时间的基本观点。
    2、 能力目标:学会在比较中鉴赏不同作品的写作特色;品味文中格言式句子,扶助写作。
    3、 情感目标:学习正确对待时间和人生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本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
    2、帮助学生摘取关键词句,鉴赏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4、 以积累格言名句为目的,简要探讨文中的哲理性句子,品位其内涵。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比较研究法;探讨拓展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总是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他们所指的“东西”实际指的是“事情”。“事情”这个词可以分为两部分。“事”是“事件”,“情”是“抒情”。很多文章并不局限于写“事件”,而是重在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感受和感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我们注意从这两个方面来欣赏。
    二、 研读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
    1、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最想告诉我们这些读者的什么话?
    (2)题目中的“诞生”和文中的“醒来”之间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2、 请同学朗读文章第一部分。
    (1) 找出文中描述“醒来”之后感受的句子。
    提示:应该是“醒来的一刹那——”。这其中包含着一个比喻句,形象的写我早晨醒来的特殊感觉。
    (2) 赏析“浑身充溢着力量和欲望——”一句。
    提示:“感激”、“忽略”、“恩赐”这些词语中充满对生之喜悦的感激和赞美。
    3、 请同学朗读读文章的第二部分。
    (1) 文中描述自己醒来时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我仿佛从死亡线上返回来”。
    (2) 文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语言是我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显示”。
    4、 请同学朗读读文章第四部分。
    (1) 文中描述自己醒来时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接着我静默下来——”这里使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思维的“简洁、纯净、专注、漂浮、凝然不动”、“舒适、温暖”的美。
    (2) 文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我思故我在”。
    5、 阅读第五部分。
    (1) 文中描述自己醒来时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无所顾忌,酣畅淋漓”。
    (2) 文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敢哭才是真性情,伟男子”。
    6、 请同学朗读读第六部分。
    提示:文章从智性的沉思转而成为感性的抒情。
    三、 分析比较本文的写作特点。
    1、 情与理的有机结合。在文章中,作者用包含深情的语言描绘醒来的感觉。如“仿佛从一个深黑的海里被一个偶然的浪头送回岸边那样,我被一个力量重又送回到光明的早晨”。这一句描写就抒发了作者从黑暗醒来后的无以言表的愉悦之情。“浑身充溢着力量和欲望”。这一句更是对早晨充满了赞美之情。文中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抒情都包含着作者浓浓的情。而“每天诞生一次”的独特感悟充斥在其中,新颖乐观,富有哲理,令人感奋。整篇文章就是这样把情与理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
    2、 独特的写作视角。每天都是重复的现象,毫无新鲜可言,但是作者却能从全新的角度,赋予他新的内涵,提出“每天诞生一次”的新的认识和感悟,这主要源于写作角度的新奇独特。在这一点上,本文与《日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选取了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平凡细节,“小中见大”的表现对生活独到的感悟和理解。
    四、 布置作业。
    1、 积累文中的格言式句子。(抄写本)
    2、 完成“阅读练习探究”第1、2题。(作业本)
    五、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将《日历》和《每天诞生一次》比较。从思想内容、写作特色、哲理格言等方面进行学习,了解相同的题材的异同之处,体会了同中的异和异中的同。课后,大家继续实践,在比较中出真知。
    附:
    板书设计
    每天诞生一次
    (其实早晨并不新鲜,新鲜的是生命在醒来时的感觉)
    感悟 感受
    唤醒
    唤醒我的是生命自身的力量 我又活过来了
    说话
    说话是我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显示 仿佛从死亡线上追回
    思维
    我思故我在 思维很美
    哭
    敢哭才是真性情、伟男子 无所顾及、酣畅淋漓
    (机)理 结合 情(趣) 人生机趣
    诞生(抖落尘埃、复归本真)
    列宁格勒的树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3、情感目标:领悟列宁格勒的人们在坚苦卓绝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群体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格勒人民的人性光芒与人格的高贵。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过着幸福宁静的生活。我们远离战争、饥饿和寒冷,战争的残酷、恐怖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你们知道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吗?今天我们走进《列宁格勒的树》,去看看被围困了九百天的列宁格勒城的人们在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刻,宁愿冻死也不砍伐一棵树的壮举,让我们的灵魂接受一次洗礼,去感受一下人性的光辉吧。
    (二)时代背景:
    60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70万大军、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和12000门火炮妄图一举拿下这座城市,却受到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德军迅速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化为泡影。于是,希特勒下令严密封锁该城,企图以断水、断粮等手段征服列宁格勒,从而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期。面对险恶的处境,300多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顽强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开辟的“生命之路”,传奇般地战胜了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
    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辉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残酷的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据材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交迫致死的人多达64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2.1万余人。
    (三)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用 线画出你不认识的字,用……线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用 画出你喜爱的句子。
    1、学生读完以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
    踉跄(liàng qiàng)  冻馁(něi)
    2、需要积累的词语:
    不堪回首 战云密布 阴云惨淡 魔剑高悬 座无虚席
    (四)探究课文。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说最使你感动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讨论交流:哪些细节、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
    2.重点讨论分析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
    本段写了悲惨的一幕,但作者没有对这一情节进行过多地描写、渲染,只是用平静的笔触进行了简洁地叙述,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是哪三个细节呢?
    明确:小棺材、冻馁而死的孩子、旧铺板。
    作者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既没有女士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寒冷对她脸色和躯体的效果,也看不出作者感情的特殊性,他追求的不是煽情,而是以叙述来说明问题,我们同样被打动了。看来,打动人心不光靠描写、渲染的手法,叙述同样能产生感动的效果,这真是“殊途同归”啊!
    3.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
    学生思考并回答。
    4.作者一边进行冷静地叙述,一边又在叙述中进行对比,请同学们说说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一方面是如此严酷的饥寒,“人们卖房屋,变卖首饰,变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取一点可怜的口粮和棉毯”;另一方面却是:“在最艰苦的900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没有谁去砍树生火取暖。”
    5.光有这样的对比似乎还不太充分,因而作者在此基础上,又采用了议论、抒情的手法加以补充,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是怎样的人们。那是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起了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6.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点,作者又例举了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列宁格勒的人们的一些生活状况:剧照贴满大街小巷,剧院天天夜里开演,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未间断……
    多么坚强高贵的人们啊,在厄运、苦难面前,他们仍从容地、有尊严地活着。这是一群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精神强健的人,正因为他们具有树一样的坚韧挺拔的精神,才有了不让侵略者前进一步的辉煌。
    7.能用《日历》里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他们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
    8.900多个日日夜夜啊,人们生活在饥寒交迫中,即使一个又一个离家失所的人冻死在街头,人们也没有砍伐一棵树来取暖,人们何以把树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生命是是无价的,但并不代表它是最宝贵的,正如裴多菲在诗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树的绿色是被围困的人们心中的希望,唯一的精神寄托。正是这一片绿支撑着他们熬过900个苦难的日子。
    9.请同学们结合《每天诞生一次》的内容,想象一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从烟雾里透出的曙光中醒来时,看到这片绿,他们会想些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他们在醒来的一刹那可能有一种陌生感,也有一丝庆幸的心理———“我又活过来了?”我还活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明天还能扑向崭新的太阳,还有见到下一个黎明的希望。对他们来说,生命即绿,假使有一天见不着绿了,那么,死亡也就来临了。
    10.同学们知道老山兰的故事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的钢铁战士血洒南疆,誓守国土,在炮火硝烟中,日夜陪伴我们战士的,就是绿色的兰花,战士们取名“老山兰”,他们把从阵地上采撷来的兰花栽在废弃的空罐头盆里或栽在阵地前沿的土里,甚至栽在了钢盔里。战士们精心呵护着它们,那墨绿色的叶片给炮火硝烟中的战士们带来丝丝生活的慰藉,绿是生命,是和平,是希望,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片绿而挺身而出。
    和平年代,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绿,人类与绿色应和谐相处。想想战争年代的那些人们吧!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摧残眼前的这片绿呢?请爱护眼前的一草一木吧,我们将会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和力量。
    五.阅读比较、探究
    如果以《列宁格勒的树》为材料,你会如何接着写《每天诞生一次》或《日历》呢?试动笔写写看。
    〔参考答案:在《列宁格勒的树》的故事里,可以找到上述两篇文章的种种影子,包括共同的、不同的方面。如果与《日历》接,可以放在保存岁月的最好方式是把岁月变成永久的诗篇之后,或者放在书写每一天的日历那段之后。如果与《每天诞生一次》接,可以接到扑向崭新的太阳那句之后,也可以接到篇末。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接写方式,比如也放到《日历》的篇末。〕
    此项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互相解读这几篇课文,并不在一定要写成完全融为一体的一篇文章。还有,可以引用故事的基本素材,也可以只引用片断,还可以打乱顺序,比如从剧院天天开演说起。还要指导学生在叙述故事时不是原文照抄,内容要适度,文字要与主篇接近。
    〔附〕板书设计
    对比
    卖房屋 没有谁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
    卖首饰 没有谁试图用柴火取暖
    卖家具
    卖一切可卖之物
    精神强健 人格高贵
    辛劳的蚂蚁》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风趣幽默的写作风格。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理解课文运用幽默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用头脑思考,不理解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的人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风趣幽默的写作风格,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运用幽默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用头脑思考,不理解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的人的思想。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为主 讨论归纳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和课后寓言《蚂蚁与蚂蚱》,思考:作者笔下的蚂蚁与寓言中的蚂蚁有多大区别?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区别?
    2、作者在描绘蚂蚁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它们有什么独特的功效?
    3、本文与《蚂蚁》一文的寓旨有何区别?进而思考两位作者对待生活态度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错综复杂的人类世界中,要辨清事情的真伪是极其困难的,即使是伟大如曹雪芹者,也只能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来掩饰内心的困惑。那么,在动物的世界中,真相是容易探究的吗?《辛劳的蚂蚁》一文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二、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人有“人性”,马克 吐温认为蚂蚁亦有“蚁性”。马克 吐温笔下的蚂蚁具有怎样的“蚁性”?从文中找出描写“蚁性”的关键词语并进行归纳。
    明确:马克 吐温笔下的蚂蚁并非题目和课后寓言所说的“辛劳”“会未雨绸缪”“备不时之需”,而是“愚蠢”的代名词,总是干一些“毫无用处”“莫名其妙”的“傻事”,仿佛“痴呆”般地重复工作,是“爱慕虚荣” ,“迷惑”世人,“蒙混”了许多年代的“欺世盗名”之徒。
    2、在文中作者为了刻画蚂蚁的“真实面目”毫不吝惜笔墨,他都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力纠世人对蚂蚁的“过誉”?请从文中找出几个语言细节加以分析。
    (1)细节一:“我好像始终没出现一个活蚂蚁比一个死了的更具有细微理性”。
    作者一开始就以这种极端的口吻给蚂蚁判了刑。为了让自己的论断显得“严谨”,他使用了铺垫法——承认蚂蚁是辛劳的,声明他指的是普通的蚂蚁,排除了特别神奇的瑞士蚂蚁和非洲蚂蚁,然后对蚂蚁予以当头痛击——“它那份愚蠢劲儿却是我瞧不入眼的”,揭示出蚂蚁的任何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非理性的愚蠢行为。
    (2)细节二:“它捕获到一件东西……拖着它那毫无价值的捕获物攀到了顶颠”,“它做这样聪明的事……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作者这里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对它笔下的第一只蚂蚁进行了精心刻画:蚂蚁在搬运过程中遇到障碍不绕过去,而是倒退着往上“拽”,在攀登过程中,“扯”“拉”“掀”“爬”,“有如我……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作者用了这么多动词来形容蚂蚁反复、顽强但却十分愚蠢的折腾。但是作者仍不过瘾,又用了一个总结性比喻,以辛劳和徒劳之间显而易见的荒谬,把蚂蚁的笨拙、弱智表现地淋漓尽致。
    (3)细节三:“小蚂蚁——觉察到我在观察……随便任何其他笨蚂蚁谁爱要的给收了去”“它在二十分钟内所从事的劳动……只是为了要让自己当着人们露一手儿”
    作者再次运用一系列动词刻画他笔下的第二只蚂蚁:费劲力气把蜘蛛“举”到空中,“叼”着走,一路上“拉”“搡”“拖”“跳”,最后却随意把猎物“丢”在路当中,与第一次的描写有许多重复之处,并且再次运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从而再一次强化了读者对蚂蚁辛劳和徒劳并存的荒谬行为的认识,蚂蚁的愚蠢在读者脑中根深蒂固。
    (4)细节四:“这时候它拭去脑门子上的汗……最后它停下来休息”“它们揪住蚱蜢腿相反的两头……其重量足以让它们进行一番娱乐”
    在这两处,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白描手法,表现了蚂蚁的自我折腾,即使合作,商量讨论,也无济于事,还把自己给弄伤了,把蚂蚁描绘地如同西方戏剧舞台上的某些喜剧角色——十分笨拙,又十分天真,傻,死心眼,一错再错,死不悔改。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类傻里傻气角色的调侃。
    三、形象与思想内涵的认识提升。
    通过对“蚂蚁”生活细节的赏析,蚂蚁在世人眼中的美好形象已经被“颠覆”。那么,作者真的把蚂蚁视为一文不值,甚至欲除之而后快的“敌人”吗?我们能否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品出另外的一种情感呢?
    明确:①马克 吐温笔下的蚂蚁,虽然笨拙弱智,但对待工作却十分认真,执着、投入、顽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是另一种值得欣赏的“蚁性”。
    ②蚂蚁的愚蠢行为是有害的,但害处局限于本身,后果并不严重,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能博人一笑却难以引人悲伤,因而蚂蚁的结局是喜剧性的,好似生活中的调味品。
    ③蚂蚁愚蠢,但绝不邪恶,如两只蚂蚁合作搬运未果,虽然“上火”“打架”,但没有产生邪恶,很快又言归于好,从而显出了善良的本性。
    所以,马克 吐温笔下的蚂蚁并不仅仅可笑、可悲、可怜,还有可爱、可欣赏、可敬佩的成分,实际上体现了包括马克 吐温和你我在内的人类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不仅仅可笑,而且可爱。
    四、思维能力的延伸锻炼。
    1、比较阅读南帆先生的《蚂蚁》与本文,看看二者感情的流程是否存在差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蚂蚁》中,作者从把蚂蚁看成是神经质般的可笑和对其“英雄气概”的调侃,转为对蚂蚁生命价值的悲悯,再提升到对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生命规律的坦然揭示,情感由热情逐渐变得冷峻,体现了作者对世界在某种程度上的冷眼旁观。
    本文中作者以蚂蚁的笨拙弱智和执着真诚形成反差,构成荒谬,前者为情感明线,后者为潜流,隐含着作者对世间万物的同情和宽容之心。
    2、假设让你来写类似的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种风格,为什么?
    明确:①喜欢《蚂蚁》的风格,因为它好比佛家参禅,能由事物的表象深入到实质,逐步领悟到世间生命的规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②喜欢本文的风格,因为能够与文中形象同悲共喜,能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既缩短人与愚蠢的距离,又能获得审美的愉悦,好像在欣赏精彩的小品,会让人联想到周围的人和自己类似的可笑可爱的经历,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
    五、作业:“阅读练习 探究”三。
    更多中考信息》》》中考频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