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八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之旅就要结束了,相信你的语丈水平有 了很大提高。这份期末试卷为你提供了一个展示你的学识、语文才华的舞台,请你潇洒走 一回!全卷共分三个板块,满分12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 (共30分) 1、卷面书写。(3分。全卷书写规范、美观,得3分;卷面整洁,书写认真,得2分;卷面较整洁,书写较认真,得1分;乱涂乱画的,不给卷面分。) 2、阅读下面本学期课文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各题。(4分) 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人家梦见过它。这 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 线上piē( )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1)给文段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惊骇( ) piē( )见 (2)解释文段中“剪影”的意思。(2分) 剪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好峰随处改,_____________________。(梅尧臣《鲁山山行》) (2) _____________________,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3) ___________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4)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5)《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己被差吏抓走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著阅读。(3分)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回答。 (1)该书共辑入10篇文章,外加“小引”和“后记”。其中写到“某友人失学回到故乡,又受到排挤,只能教几个小学生糊口”,这一内容出自哪篇文章?(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书中《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两篇文章分别写到了“庸医害人”和“国人围观枪杀中国人”,这两个事件先后触发了鲁迅怎样的思想变化?请用简洁的评议进行概括。(不超过20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话提炼出下面语段表达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3分) 老师坐得高一点,不是为了让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使你们彼此看的清楚一些。老 师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他也不可能一切全知道。假如他装作知晓 一切的样子,那么你原谅他,但不要相信他。相反,他若承认他不是一切都知道,那么你 要爱戴他,因为他是值得你爱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修改(5分) ①生活中,有的同学几乎把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②在取得学业进步的同时,他们忽悠体育锻炼,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贯。 ③因为大家也都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所以许多同学认为自己还年轻,身体不会出问题。 ④这对自己的建康成长是不利的,必须予以改正。 (1)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2分) “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第②句中有一个词语使用有误,将“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1分) (3)第③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6分) 班级开展以“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宣传标语(2分) 为营造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氛围,班级准备写一条宣传标语,老师已写了上句,请你补写下旬,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 重视传统节日内涵, 活动二:对联集锦(2分) 请根据同学们收集的节日对联,写出相关的传统节日名称。 元夕玉烛千门乐,宵月花灯万户明 ( ) 携手接队放风筝,怀亲垂泪烧纸钱 ( ) 活动三:节日探源(2分) 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的一则调查材料: 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没看过划龙舟和跑旱船,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 材料反映出一种什么现象?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探究(共40分) (一)课内古诗赏析(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8、这首诗章法分明,其中“_________”二字承上,“_________”二字启下。 (2分) 9、这首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文《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文言实词。 (2分)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念无与为乐者( ) 1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山川之美 何陋之有。 B、自康乐以来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既出,得其船 D、相与步于中庭 出没丁鲸波万仞中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段理解。(6分) (1)苏轼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请问他们不可能看到什么景象。 ( )(2分) A.小斋幽敞明朱曦 B.弹琴的蝈蝈 C.在松针稀疏处闪烁的小镇灯火 D.夜啼慈乌 (2)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2分) (3)“一切景语皆情语”,两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别是: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课内说明文语段阅读(10分)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 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 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 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 蓬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 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 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 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号。 (选自课文《苏州园林》) 14、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从说明对象和特点两方面作答)。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说明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池沼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文段中的话作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一句中的“大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前面的冒号有什么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记叙文阅读(14分) 融融人间情 文/芦 丁 60年代初,我离开了父母,随表姐来到西安。那年,我13岁。三年后,初中毕业。 表姐的第二个孩子已出世,家境也不宽裕,已无力继续供我读高中。于是我进了一所技工 学校。 不料,命运却给我添了桩麻烦。我的右臂上自小就长了个黄豆粒大的瘤子,经过几年, 后来已有蚕豆那么大。校医说,我的瘤子必须去大医院切除。我跑到医院,花5分钱挂号。 一位大夫检查后,我问要多少钱,他说,小手术,打一针麻药,加一起也不过三两块钱。 可我到哪儿去弄这几块钱去?自我上了技校,我已不再好伸手向表姐要钱了。现在唯一的 办法只有写信给父母要。当我拿起笔的时候,又犹豫了,我深知处在农村的父母他们日子 的凄愁境况。可这该死的瘤子必须切除…… 几天后,我接到家信。信是父亲托人代写的。 升儿: 你来信说要到医院切除瘤子,我和你妈都知道了。你在家时,那瘤子还小,这几年肯 定长大了,望你抓紧去医院。孩子,实话对你说,这几年,家中光景不大好,日子过得很 紧巴。前一阵子,你妈总叨叨说她的左眼看东西模糊,现在是越来越重,我跑了几家亲戚, 凑齐5块钱,打算带你妈去县城医院看眼睛。接到你的信后,你妈死活都不看眼睛了,说 她已上了年纪,就是瞎了一只眼睛,还有一只眼睛.你还年轻,不能耽误了你的病.现在 将5块钱寄给你,望你抓紧治。同时望你在外安心学习,大城市里,花花世界,可我们要 人穷志不短。切记,切记。 父字 1965年l0月8日 不知什么时候,我的泪水已打湿了信纸,我后悔不该写信向他们要钱。母亲为了我,不去医院看眼睛,也许不久她的眼睛真的瞎了,我怎对得起母亲!我躲在校园的一个无人角落,偷偷地抹泪,我不知如何是好。 我还是去邮局取回了那5块钱。夜里,我睡不着,将5块钱压在我的胸口上,仿佛感觉是母亲的手,那么厚重而又温暖。我不能拂逆了母亲的关爱,但我一定要报答父母。我想了好久,决定利用寒假期间,打小工,挣下钱,除给自己买些牙膏、肥皂等生活必需品外,余下的钱,给家里寄去,一定要治好母亲的眼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