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④禅房花木深⑤把酒话桑麻 ⑥何当共剪西窗烛,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⑧随风直到夜郎西。 五、1、①约定②才③丢下、舍弃④拉 2、①君:对对方的敬称;②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③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4、聪明、机智的孩子。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5、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六、1、①通“悦”愉快②生气,发怒;③自我检查,反省④越过,超过 2、①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②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3、忠信习品德 七、1、BC点拨:甲处的“迷迷糊糊”是自己睡觉睡迷糊了,而乙处的“模模糊糊”是指话说得不清楚。 2、.因为作者非常爱戴、敬佩老师,对老师恋恋不舍。点拨:因为作者爱戴老师,假期又要同老师分别,所以才会觉得假期漫长。 3、“那块席子”是参照物,自己离开了那块席子,说明“梦中寻师”是真的,如果去掉,就不符合实际了。 4、.C点拨:用第二人称“你”,如同直接同老师对话,可以抒发真挚的感情。 5、“我才醒了”说明作者当时在睡梦中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走,是不清醒的,直到他的母亲指出,现在已经放了暑假,他才从睡梦中真正地醒了。“我才睡熟了”是说母亲把作者“拉”回来,又“劝说”了一会,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他只好睡下来,是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睡熟了。两个“才”字饱含着作者热爱蔡老师到了近乎着迷的程度的深厚感情。 八、1、为父亲帮助“我”搬动那块石头这一情节埋下伏笔。 2、我在搬不动石头的情况下,没有向父亲求助。 3、起到了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 4、示例:虽然我凭自己的力量完全可以搬移这块石头,但我决不能这样做,我要当孩子的帮手,让他明白:通过求助,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力量。(意思对即可得分) 5、示例:在汶川地震中,许多灾民被埋在废墟之下,他们不停地呼喊求救并最终得到救援,从死神魔爪中逃脱出来。(意思对即可得分) 九、作文:按中考要求评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