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配套江苏版教材)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检测题参考答案 1.B(A.pí—bì。C.níng—nìng。D.qiè—qi。) 2.(1)恢灰(2)篮蓝(3)哀衰(4)暇瑕(本题中产生错字的原因是同音或形近,因此需要我们掌握以下方法:①辨识同音字。同音字就是现代汉语里语音相同但字形、意义不同的字。对于常用的同音字,要随时留意它们经常和什么字在一起搭配使用,表示什么意思。另外,查阅字典找到一个字的读音时,看看还有什么字和它的读音相同。时间长了,记的字、词就多了。②辨识形近字。汉字中形近字比较多,运用时很容易混淆,如果我们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了。因此,解题时要全神贯注,不能马虎了事,看走了眼。要注意每一个字的细微差别,有的局部有别,有的部首不同,有的形体相似,但读音差别甚大,如果对形近字不注意,就会念错写错。) 3.C(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 4.A(B.“《寄小读者》和《再寄小读者》”是作者的通讯集。C.约翰尼斯?延森是丹麦小说家、诗人。D.泰戈尔的代表作是《吉檀迦利》,而不是《罗摩衍那》。) 5.示例:我并不软弱(或:我离不开脚下的土地)(解答本题可按三步操作:第一步是审清题目限制。这种限制一是表现在内容方面,一般的仿写题目都对话题进行限定。二是表现在形式方面,具体体现在句式和修辞手法上。句式相似,这首先就要求同学们研读例句,找出必须保留的格式。在这一点上,同学们要严格把关,尽量贴近原句式。其次还要找出必须要运用的修辞。第二步是研究自己可以发挥的空间,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具体方法是研读关键词,即就给定的话题,从多方面对词语进行思考。第三步是根据需要,打磨、检查句子,可从句子形式、修辞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 6.(1)词语“充分”使用不当,可以改为“充实”。(2)缺少主语,可以删去“使”。(题干中已经交代了存在语病的语句,语病一般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六种。解答这类题,要对症下药,有针对性。修改病句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忠于原意的原则。修改病句要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每一个病句一般都包含双重意义,一是没有被正确表达出的句子的原意,二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歪曲了原意的错误意思。修改病句时,应尽量分析并把握它所要表达的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适当修改、调整。②从简不从繁的原则。能够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来修改就尽量不要增删词语,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绝不改两处。③修改与造成语病的原因保持一致的原则。每一个病句,几乎都可以从语法、修辞、逻辑的角度来分析其造成语病的原因。这样,同一个病句,也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语境,尽量保持原句结构。 7.(1)示例:名家简介名篇介绍名篇欣赏文学新星(2)示例:王老师,您好!您最近忙吗?我们班同学编了一份“文学蓓蕾”手抄报,想请您为我们把把关,提些意见,可以吗?(说话要注意称呼,说明意图,语言要流畅。) 8.(1)量长短(2)同“返”,返回(3)立即,匆忙(4)迷惑,糊涂(解释时要注意根据语境正确判断文言词语所属的文言现象。) 9.(1)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子呢?(2)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1)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何不以足试之”,并且本句是反问句,翻译时一定要把反问语气翻译出来。(2)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是”,指示代词,这儿,指楚人所刻之处;“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0.【甲】郑人买履【乙】刻舟求剑(成语具有意义整体性的特点,在概括时要注意全面把握两文段的整体意思。) 11.做事不能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要善于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机动的对策。(解答本题,要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郑人买履》通过写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告诉了我们:迷信信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刻舟求剑》通过写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告诫我们:不要静止地看问题,而要用运动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2.选文从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第一句讲特征,二至四句讲内涵,五至八句讲功能,九至十三句讲关系。) 13.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接受文学作品的熏陶,净化心灵,这是文学的功能,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14.这句话一语破的,道出了对文学一无所知者的本质特征,深刻揭示了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学历不等于修养,要提高修养,丰富情感,就须阅读文学作品。) 15.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把文学的特点、功能阐释得淋漓尽致。(认真阅读文章,不难找出修辞手法。谈效果时要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来谈。) 16.内容:父亲教“我”写毛笔字;“我”写自己名字的经历。道理:做人处事要“规矩”;做人处事要慎重端正,一丝不苟。(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归纳。从整篇文章来看,文章分前后两部分,前面讲的是父亲教“我”写毛笔字,后面写的是“我”练写自己名字的经历。从文中“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可以看出,最早的书写练习,让作者懂得做人处事要“规矩”,从文中“很慎重地,拿着笔,在纸上,一笔一画,写自己的名字。仿佛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不敢有一点大意。一笔写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一句可以看出,在书写名字的练习过程中,作者懂得了做人处事要慎重端正,一丝不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