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42分) (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0-16题。(19分) 河中石兽(12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山门圮于河 ( ▲ ) (2)阅十余岁 ( ▲ ) (3)尔辈不能究物理( ▲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 11.选出下列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是( ▲ ) (2分) A.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 一老河兵闻之 C. 其反激之力 D. 求之地中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13.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 ▲ (A.水不能冲石;B.转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2分) 揠苗助长(7分)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⑴谓其人曰( ▲ ) ⑵茫茫然归( ▲ ) 15.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 16.读完本文,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事情?如有请举一例。(3分)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