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岁寒三友”之说,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因此,不同的诗人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却是一样的。先说一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咏梅词自然是有寄托的,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风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样。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所咏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你看,诗中的杏花不也和陆游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吗?陆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这一词和一诗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由此看来,对于诗词中的寄托,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或框框来随便一套,就以为可以偃旗息鼓,得胜回朝;也不能牵强附会,妄加臆断。而必须实事求是,从全篇着眼,从作品及作者的实际出发来做准确的剖析,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否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比如,我们可以用李商隐《屏风》(六曲连环接翠帏,高楼夜半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来出这样一道练习题:“诗中的屏风有何象征意义?这样写好在哪里?请作较简要而深入的分析。”要辨明这首绝句有无寄托和有何寄托,一要考虑到李商隐的身世,二要紧紧抓住“掩灯遮雾”这四个关键字不放,若能联系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回答起来就容易多了。其答案是:“诗中屏风的‘掩灯遮雾’寓含小人障明,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因为受人谗害很深的缘故,诗人借咏屏风表达了自己对其怨恨。这样写显得极其含蓄委婉,在文网森然的当时现实中还可免祸。” 第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以绘画打个比方,同是画人物肖像,一般的画匠只能达到形似,而真正的天才画家才能达到神似,把人物画得活灵活现,富有神韵,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画龙点睛这一成语说的也是这么一回事。就拿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来说,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我们可以拿史达祖的《双双燕》(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来出这么一道题:“作者在描写燕子时采用了哪些手法?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分析。” 首先要看出词中所运用的衬托、拟人手法和细节描写,更要看到全词没有一个字提到燕子,但又没有一句不是写燕子,可谓不出题字而形神俱备,最后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回答:“一是用复杂的背景来衬托,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三是抓住最富特征的细节来描写。显得非常自然,毫不斧凿,达到形神俱备,尽态极妍的最佳境界,且‘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咏物诗词的鉴赏诀窍大体就是这些,但要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非易事。笔者写这篇文章只是想授之中学生以“渔”。然而,光有捕鱼的工具和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捕到更多、更大的鱼,还须在捕鱼的实践中多加锻炼,炼得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