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诵读中积累 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段)。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 3、在搜集中积累 搜集功能在信息社会体现得无处不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义教阶段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搜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接触搜集。学生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媒介和载体显现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这种搜集活动发生在随时随地,形式比较灵活,学生积累到的是鲜活灵动的生活语言。 二是分类搜集。学生按一定的专题从各种语言载体中搜集语言信息,如在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搜集吟咏花草的有关诗词。这种搜集有一定的限制、目的,难度较大。但积累到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实现了同类语言材料的链接。 4、在交流中积累 以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因为有交流就有兼收并蓄,学生花很短的时间(相互交流的时间远比独自探索的时间要短)积累到了不同的语言信息;有交流就有辨伪存真,在辨析和取舍中的积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另外,交流活动带来的彼此认同和成功感受,又是语言积累以外的另一层妙处了。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如摘抄笔记、心得体会)等形式。 5、在运用中积累 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不会运用的积累再多,也只能算个“两脚书柜”;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具深沉厚重。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 ①词汇积累的运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词汇积累的编排自成体系,第四学段(7-9年级)的教科书在每篇选文后的中到出了要求掌握和积累的词汇——“读一读•写一写”,编排意图不仅仅是正音(读一读)、书写(写一写),而更重要的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让学生不断地丰富语言。教师在指导可要求学生“说一说”(选用单个词语或多个词语组合口头造句)、“用一用”(选举多个词语进行情景语段写作),通过这些训练使文本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②生活语言的运用。 学生搜集到的生活语言,也要在运用中积累。具体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生活语言,并在写作讲评中设立语言大众化、生活化的评价标准,师生共同讨论、评点。通过这些训练使生活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③优秀诗文的运用。 学生诵读的优秀诗文也要运用到写作中去,主要做法一是让学生多做诗文改写、续写之类的练习,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文的意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二是在写作中准确引用、阐发诗文意蕴,在运用中加深对优秀诗文的品味。通过这些训练使文化沉淀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只有“积跬步”——不断地积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