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努力模仿这种表面,使应用研究迅速发展。20世纪末,基于“莲花效应”的涂料陆续问世,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应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周围将会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 1.第一段中写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其作用是什么? 2.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效应”。 3.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②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4.“莲花效应”能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案:1.形象地点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答出两个要点,意思符合即可) 2.叶面上的灰尘经雨水清洗能变得清洁干净。(意思基本符合即可)3.①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或: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覆盖着无数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 ②莲叶上的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沾起叶面上的灰尘从上面高速滑落。(意思符合即可)4.使得叶面不沾水滴,保持清洁;能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不易生病。(意思符合即可) 分析:这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普说明文,取材于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莲花。文中提出的“莲花”效应,让我们对司空见惯的莲花产生兴趣,激发我们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知欲。文后共设有四道题,分别从手法作用品析、语言表达、词句理解、文意概括几方面对考生的阅读能力予以考查。 第1题考查对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与品析。此题易误处在于,有些考生可能误解开头的“闲语”:说明文简洁平实,写到文学作品中的莲花形象,有何用处?于是,便随 意地答“为增加文采”。但这样的作答是不符合说明文阅读思路的。作者开头的“闲笔”不闲,正是以大家熟知的文学形象莲花,来生动形象地点出说明对象的特点——高洁;并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第2题考查语言概括、表述能力。题干中已给定阅读范围“第二段”,如果忽视这一点,就有可能答成“莲花效应”的作用、功能等,而不是针对第二段中的实验得出的结论。 第3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要“还原”加点词指代的内容,首先要把加点词所在的句子“还原”到原来的位置,联系相应的上下文,予以概括。①句是一个段首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并对上段内容作出高度概括。因此要锁定第四段,围绕“叶面超微结构”等关键词来组织语言。②句同样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段首句。答这两个小题,如果不能准确找到题目语句所对应的信息范围,即锁定相应段落,则回答就会失分。 第4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与概括。答案有两点,需要对文意予以概括,有的考生只答第一层“保持清洁”,而忽视由第一层作用衍生出来的第二层保护作用“防止病原体入侵”,造成答题不全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