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前文已经说到过“诗主性情”,而在抒情中蕴含理趣,确实可以令读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许多千古传诵不衰的名句,有不少都是情中含理的。先结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具体阐述一下这一问题,诗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很明显,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而深厚的友情。尤其是颈联,在抒情中蕴含着“只要是知己朋友,哪怕远隔万水千山,感情也不会变成淡薄,依然还和住在一起时一样”的深刻哲理,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气象壮阔,诗味隽永,独标高格,而成千古名句。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这几句词本是诗人聊以自我宽慰的,但其中富有理趣,请做较深入的分析。”审题时应首先考虑到“阴晴圆缺”有象征意义,然后再考虑富有何种哲理,才能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诗人用变换不拘的宇宙规律说明人间悲欢离合是自古已然的事实,揭示了人世间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一普遍规律。” 3.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议论显得比较隐晦。先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还有更隐晦的,如张安道的《汉兴歌风台》(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辞。才如信越犹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方回的《瀛奎律髓》中说它的议论“不着色相”,便是这首绝句议论的特色,诗人写得很含蓄,只是说像韩信、彭越这样一代天才大将都被你刘邦杀了,你还想要什么猛士呢?诗人说的虽然只是刘邦一人,但历史上有几个帝王不是像刘邦一样,爱惜人才只是挂在嘴巴上,而骨子里却是残害人才,只求保住自己的帝位呢?这就是历史的规律,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才长演不衰的悲剧!我们可用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来出道题来加深认识,题曰:“这首绝句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议论富有哲理,试对其所蕴含的哲理做简要的分析。”解答前应想到这两句诗已经将诗情与哲理完全融合在一起,至于比喻手法的运用,那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而后便可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眼光短浅的人是不可能在人才尚未崭露头角前就发现之,反而因为‘不识’而扼杀之,揭示出人才被扼杀的一种规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