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一试题库 > 月考 >

七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赠别诗鉴赏要诀(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例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诗人在使用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作者纯熟的技艺。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我们可以用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中,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别的愁怨?请作较详细的分析。”
    答题前要懂得:把愁、怨、恨“物化”──化虚为实,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关键,再则,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既要异中求同,也要同中求异。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答案:“诗人们都用了创造性思维,‘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用疑问句来表达,有继承,也有发展。”
    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课本里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可以用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来出这样一道题:“这首诗尾联的‘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妙在哪里?”回答前就应该运用“有包孕的片刻”这一理论进行思考,然后作出如下的回答:“‘携手’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作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