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出自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文载清人王先谦所编《清嘉集初编》卷五。李克用为晚唐沙陀人,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官封晋王。他为了争夺地盘,扩大势力范围,与另一地方军阀、农民起义的叛徒朱温连年攻战不停。三垂冈一名三垂山,在今山西潞城县西。李克用曾因一次对梁战争的胜利在此置酒庆贺。刘翰赋写的就是这次宴会的盛况。“金叵箩”是一种敞口的浅杯,那形制也许同现今戏曲舞台上用作道具的长方形酒卮相仿佛。鲁迅先生所引刘翰赋中的“金叵箩”一词也应作如是观,否则与下文“千杯未醉”四字便难以缀连榫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关于美女蛇的分歧意见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是坏的,鲁迅是批判它的。 “其实我看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故事的后半段还讲飞蜈蚣制死美女蛇的传说,更是迷信,更没有什么寓意。我觉得这就是个迷信故事,吓唬孩子的。也可以说鲁迅在批判这个迷信故事。” (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美女蛇’之类的故事,是从儒家说教派生出来的,原意在于逼诱儿童‘有志于学’。造成了孩子的迷信和恐惧,‘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 (陈智贤、毛志成《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北京师大学报》1974年第3期)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是好的。 “说的是蛇,指的却是人:世间有这么一种恶人,专会装扮善良的面貌骗人害人,必须小心提防他。飞蜈蚣是幻想出来的制服这种恶人的力量。” (张毕来《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二册教学参考书》) 有人则认为: “这个关于‘美女蛇’的民间故事,带有封建迷信成分和颂扬佛教的糟粕,但也包含了与人民为敌的妖魔鬼怪是会披上漂亮的伪装来害人的这样一个深刻的寓意。” (上海人民出版社《鲁迅作品教学参考资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对先生的分歧意见 李何林说这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作者对他“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予以揭露”。作品中说“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李何林认为“这是传言,并不是作者的看法,作者的看法已渗透在全篇的叙述中”。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载山东师院等四院校编《语文教学》1978年第1期。 《山东中学课本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中说,“先生”是“一个迂腐的老学究”,他用自己身受其害的那一套“加害于儿童”。并指出,“先生”这样做“却又非但全无恶意,倒还是出于一片至诚。这里所包含的悲剧性是多么深啊!”杨炳辉也认为“先生”“是一个深受毒害的长期执行地主阶级反动教育路线的下层知识分子。因此,鲁迅对他的讽刺和批判还是有分寸的”。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笔记》,原载云南教育学院《中学教学》1979年第4期。 ②见《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载爱辉县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参考资料》1977年第3、4期。④见《试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两个问题》,原载《语文战线》1976年第4期。 谷奎、沛夫认为前一种意见是错误的,没有抓住“先生”的本质特征。他们依据毛泽东同志说的:“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认为三味书屋的这位“先生”的本质,“就是一个忠实地顽固地宣扬反动腐朽封建思想的卫道士,是一个儒家的代表”;“在鲁迅笔下,先生是一个被批判、讽刺的可憎而又可笑的反面人物。”② 南京师院图书馆、中文系编的《文教资料简报》1976年第1期《关于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的评价问题》一文中,把作品中的“先生”落实到现实生活里的寿镜吾并根据对寿老先生生前的种种传说,认为把他看成“腐儒”,“似乎与鲁迅原意不十分吻合”。曲辰也是把“先生”与寿镜吾联系起来看的,他认为对“先生”应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曲辰认为作品中的“先生”并非是“不学无术的腐儒”,他“实行那一套是题中应有之义,完全不足为怪”;而现实中的寿老先生,据有关资料,他不仅“知识渊博”,更可贵的是“具有反帝爱国思想”,对鲁迅关心,鲁迅对他“也非常尊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