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一试题库 > 月考 >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有关都德的《最后一课》(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现在那些普鲁士人便有权力对我们说这样的话了,“怎么,你们自以为是法国人,可是你们既不会念也不会写法文!”在这件事里,我的可怜的弗郎茨,罪过最大的倒不是你。我们大家都有好多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
    以上章节中,特别是“自以为是法国人”这一句中的“自以为是”,西乡氏对此表示怀疑,为什么不简单地说成“是”而要说成“自以为是”呢?西乡氏为了精确无误查阅了别的译文并且也查了法文原文,答案都是一样的。
    经过很多调查,西乡氏感到了这篇作品背后的宗教问题的强烈气息。阿尔萨斯地区在民俗、语言上倒不如说与德国更接近,语言属于日耳曼语系方言。但是这个地区的大多数居民与其让普鲁士统治倒不如想隶属于法国,这是由于法国对信教自由度放得更宽,这也是因为法兰西革命形成的。所以说居民的意识在法国革命后倾向于法国。
    但是,由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败北,在1871年法兰克福媾合会议上把阿尔萨斯割让给普鲁士,所以发生了《最后一课》这样的情景。
    因此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尽管阿尔萨斯属于德语系统,但还是自己的独立方言。所以不论是德语还是法语,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并不是他们的母语。在这一点上,莲实氏的记述是完全属实的。所谓不得不选择一种普通话,那么当然最理想的形式莫过于阿尔萨斯作为一个独立国选择自己的母语(阿尔萨斯语)作为普通话。实际上这种运动过去一直在进行着。但理想总归是理想,作为一种不得已求其次的策略,德语与法语哪一个对当地居民来说“比较欢迎”,这就是问题的重点。
    在这个问题上,西乡氏做了推断,如要在法语和阿尔萨斯语中择一的话,作为当地居民意识当然是阿尔萨斯语。但是如要在德语和法语中二者择一的话,作为不得已求其次,还是法语为好。所以《最后一课》中的居民意识远比都德描写的复杂得多。但是作为最后结果还是反德的。所以那种情景也不能像莲实氏所说“与事实完全相反”。以上大约是西乡氏的观点。
    作为考虑此事的重要线索,其实这篇作品还有它的续篇,名叫《新老师》,已被译成日语(永井顺译,富山房百科文库104)。并作为补充教材也被录用小学校国语学习指导书《光村图书》。其大致情节是这样的。
    作为新老师克劳茨从普鲁士被派遣到学校来了。他的到来学校变得不自由了。他头脑僵硬,只知道纪律。特别是在宿舍,学生们简直受不了了。其中一个学生叫加斯卡尔,他是那种所谓成绩差的学生,德语单词也记不住,只是梦想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的孩子。他被鞭打、被禁食,终于逃回家去。克劳茨来领他回校,加斯卡尔拿起菜刀来抵抗,但终被绑上了马车。在马车上,弱小的加斯卡尔蹲在车角上哭泣,他用阿尔萨斯语恳求着“lossomifortgenherrKlotz(让我回家吧,克劳茨先生)。”
    这篇文章的最后,从加斯卡尔的母语倾诉中西乡氏感觉到了一些象征性的东西。即作为都德确实在表面上倾向于法语,但在内心深处也许对阿尔萨斯语(民族语)的复权是同情的。
    这确实是很有意思的,并且是颇具说服力的推理。但像我这样的外行,手头上又不掌握什么资料,对于莲实和西乡两氏的见解不好妄加评论。听说莲实氏也看过这个续篇。不过莲实氏是把都德这个人物的整体形象作为问题焦点来研究的。比如说在日本战时为天皇制军国主义的政策积极摇旗呐喊的作家到处散布军国主义思想,都德也是这种类型的作家中的一人,为法国语言帝国主义政策效力,压制地方语,向巴黎政权效忠谄媚的一人。
    不管如何,《最后一课》这篇作品远比一般日本人的感受有着似乎更为复杂的背景。所谓文学作品的弦外之音的确是一篇“痛快”之作。围绕语言问题的各个侧面到这里大致就全涉及了。
    这篇作品的时代距今已有百余年了。能记着当时实际情况的居民大概已没有了。但他们的孩子们大多数都还健在吧。对当时的小说舞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他们的想法以及对都德作品的评价方法,也许能写成一篇饶有兴味的报告文学,这对考虑我们现代的情况也许是有益的。
    如有机会,我很想尝试一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