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 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 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的方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1、美词(含新词汇)。2、词语排比。3、句子排比。4、段落排比 。5、比喻句。6、对比句。7、叠词句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一、 看录象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 对比研读。 1、请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对照《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看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布置第二课时前的作业:《安塞腰鼓》美在何处? 三、 品《安塞腰鼓》之美 1、交流课前所做的作业。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2、学一点写作技巧。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从文中学一点可资借鉴的写作技巧。强调:语言是外壳,深入了解被写作的对象是关键,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 四、 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它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象,让学生根据所看录象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 罗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飐,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