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过程 一、 学生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四、“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齐读第四部分。 思考:(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②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五、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六、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七、谈话、议论: (l)“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举例说明。 (2)交流搜集来的名言警句。 (3)图片:司马光砸缸 小马过河 要求口头简述他们当时心理和从中得到启示。 八.课外完成下列作业: ①课文后练习六 ②作业本五、七、八、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