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西江月 辛弃疾 导入新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 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 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 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 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黪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 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 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 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 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 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夜行遇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之隋。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