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火柴一盒。 3.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看起来是极其平常的。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 撮(zuō) 寒颤(zhàn) 蓦(mò)地 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2、3两个自然段。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用“怪”字点出草地气候的特征;又用“明明”、“忽然”、“霎时”、“接着”准确而具体地描绘草地气候的变化莫测,变幻无穷。草地气候真是瞬息万变,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 4.略讲第4、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 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6、7自然段。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主人公的出现,别具特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使得在阴森荒凉环境里的卢进勇“墓地听见”,从而主人公被引到读者面前。卢进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