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一、主题理解 1.并不是说教 “我”对于孩子们对芥菜的态度,是有些恼火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于是对孩子们有了挖苦,说他们“赏光似的迁就”,有了埋怨,说孩子们把自己看成“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我”的恼火可以理解,毕竟“我”对荠菜有很深的“特殊的感情”。可贵的是,“我”并没有因此而生怒,摆出长辈的架子教训孩子们一番(那样只会得到孩子们的“厌烦”),虽然“我对认为孩子们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不对,但是也“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完全正确”,小时候挨饿挖芥菜和小时候喝牛奶吃面包的感觉能一样吗?“我”“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这些话含义深远,好像超出了荠菜的话题,其实既然挖芥菜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人生体会,那么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作者还会有许多这样深刻的体会和宝贵经验,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我”作为一个母亲,想的不是“教诲”,而是“心心相通”。 2.对幸福的理解 这篇文章归根到底要说些什么呢?最后一段作者点明了主旨。无论童年怎样,是吃荠菜长大还是。喝牛奶吃面包长大,人类得到幸福的途径是相同的,那就是“珍爱生活”。对“我”而言“珍爱荠菜”,对孩子们而言“珍爱牛奶面包”,珍爱生活才能得到幸福,而不珍爱生活就永远不会满足永远贪嗔不已。 二、思路结构 本文以挖荠菜、吃荠菜为线索,用“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新社会的幸福生活。文章起句扣题点明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接着就对旧社会的苦难生活进行了回忆,写出“我”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随之文章笔锋一转,描写了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最后用“一个热切的愿望”发表一点议论,揭示了旧社会穷苦人受穷的原因,又回答了为什么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问题,殷切地希望年轻人能珍爱荠菜,珍爱生活。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点题,领起全文。总述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略)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承接上文,紧扣题旨。回忆旧社会挖荠菜的情景。(详)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进入转折,今昔对比,深化题意。叙写新社会挖荠菜、吃荠菜的感受。(详)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补完题蕴,总收全文。希望年轻一代珍爱养菜,珍爱生活。 全文也可以按时间推移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l~10自然段):回忆解放前所受的苦难,写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写解放后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妈妈的感慨和希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