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4.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五、课文小结。 六、课外作业。 1.翻译全文。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略)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示例2(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文学常识 1.简介有关寓言的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二、阅读分析(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写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点和本来的地理位置。为愚公移山之难设伏,以此反衬愚公移山的决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方(见方,指面积) 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 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写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遗男的支持帮助。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同:惩(苦于) 汝(你,文中作“你们”之义) 许(赞许) 易(交换) 曾(乃,并)此(换牙)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指——直 反——返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虚词: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诸:(兼词,之于) 以:(介词,凭)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句式。习惯句式。(“如……何”,其意思是“把……怎么样”。)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写愚公面对智史的嘲笑,理直气壮地驳斥智史的观点。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彻(通)苦(愁)匮(尽)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惠——慧 亡—一无 本段应掌握的修辞手法:顶针(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