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一试题库 > 月考 >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陋室铭》《爱莲说》(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总结,抓住特点,也为课外作业的私利《成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XX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教师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大课时容量,字词教学可扫除词语中的拦路虎,请学生描述,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来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
    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投影定义内容)。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四)总结、扩展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文意。
    2.再放“莲花”幻灯片或投影,想象像莲花一样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联系实际来谈。
    [由“莲花”入题到以“莲花”结束文章的学习,线索清晰,又注重了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预习下一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