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作业 a、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 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点评 本学案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现了文言文的教学特点。 教学内容方面,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的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文言文教学,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可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