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 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二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 学习虚词的用法,识别偏正短语。 四 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 本课教学重点应放在叙事的详略上,至于人物性格特点只要稍作了解。 二 本文开头和结尾是学习的难点,二者对表达中心又很有作用,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与看“社戏”这一主要情节有何关系。 三 本文篇幅较长,可以用讲读研讨之法突出重点,再加进课堂练习,深化巩固,以达到教学目的。 四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文章《社戏》。(板书并解释课题)《社戏》:“社”原指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社戏》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 二 预习课文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见预习提示)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2.根据课后练习一所提示的内容,快读课文。再按课文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顺序。 明确:课文叙述顺序是:G、F、C、B、A、D、E 3.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1)课题为《社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提问: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 (2)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提示: 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 小结: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间、地点的转移,因此,本篇小说内容可分为三段。 三 研习课文 着重理解前后两部分与中心情节的关系。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答案在第一节里可以找到:“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都是“种田”,“打鱼”的,“只有一个杂货店”。 2.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 讨论归纳: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3.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 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了重要的铺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