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作者三次写到生活的“寒冬”,联系全文看,“寒冬”所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1) (2) , (3) 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和( ) A 三个回忆渐次展开,希望的成分似乎逐渐削弱,但这却是作者“欲进先退”的艺术处理。 B “我熬过了对灵魂的践踏”是说作者挺过了那寒冷的冬天,经受了极端贫困的生活的折磨。 C “人们哭诉着一个巨人的长睡”中的“长睡”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不愿接受巨人逝世的残酷事实。 D “地球上不能没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没有梦”这警句式的概括,点出梦幻和春天的内在联系,也道出了作者热爱春天的根由。 E 文章结尾部分作者没有忘记照应开头的雪花,又一次写到“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又将在春天里编织新的梦幻“,首尾照应,并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中考链接]试题中撷英,把握中考的脉搏…… (一)阅读链接(2005·常州市中考题) 生 命 如 四 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没有权利逃避,上苍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也给予我责任。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每天,我怀着希望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像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来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花朵。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花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可那是怎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我顿足,我懊恼,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自己检点!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过成熟是怎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苦又酸的快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在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我有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感动过、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不,我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里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安心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作者:张洁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15.文章把生命比作四季,并以之为序写出了“我”奋斗的一生。请模仿下面对春天的概括,再各用一句话对另外三季加以简要概括(答案不超过方格限定的字数)。(3分) 春天 怀 着 希 望 艰 难 开 拓 夏天 秋天 冬天 16.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1)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2)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17.阅读下面材料,你认为本文作者对材料中的人物会持什么态度,请说明理由。(3分) 中华第一蛙——石蛙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非常高,但人工养殖石蛙无一成功的先例。有位捉石蛙的山民偏偏不信这个“邪”,他经过多年的尝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花费了他十几年的积蓄,还欠下了几十万元的债务,终于养活了几十只石蛙。许多人都认为他活得太累、太不值得了,简直是个傻子。 18.透过文中的比喻,说说现实中的“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人生?(3分) 19.作者在文中说“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二)新题链接(2005·浙江绍兴中考题) 20.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2分) 材料: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我的启示: [创新写作]共鸣中挥笔,放飞思想的小鸟…… 21.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需要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和要求: (1)在题目横线上可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9. 唐宋诗中的物候 [文笔精华]美文中散步,品尝心灵的鸡汤……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贾思勰( ) 黄宗羲( ) 物候( ) 瀛州( ) 滹沱( )( ) 觳纹(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花huì( ) qiāng( )笛 相得益zhāng( )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已。 至理名言: (2)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相得益彰: 4.填空。 (1)《唐宋诗中的物候》作者 ,我国著名的 家、 家,他在 学、 学、资料考察、科学普及等方面都有建树。 (2)“唐宋诗中的物候学”说的也就是从 这一特殊领域,介绍物候学的知识。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雄浑,开阔的意境。古诗词中有很多这样的写景诗句,请写出你最熟悉的连续两句:(2005·江西中考题) , 。 5.请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字。(3分) (2004·浙江绍兴中考题) 烦恼yōu 愁时,不妨读读唐诗宋词。这样,春风秋雨会渐渐冷却你急zào 的 情绪;小桥流水能慢慢松弛你紧张的神经。那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那见人羞涩的村姑,无不使你yí 然自得,超然物外。 [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籍…… (一) 课内精读 我国唐宋的一些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已。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6.“翠”读 ,意思是 。 7.你怎样理解文中划线的黄宗羲的话。 8.选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引用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揭示了 。 9.联系全文谈谈唐宋诗词为什么能反映出当时的物候现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