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小说家。 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司马懿( ) 旌旗( ) 纶巾( ) 笑容可掬( ) 3.与《三国演义》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为 、 、 。 4.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5.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 6.揣摩下面诸葛亮“笑”时的心理。 ⑴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⑵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⑶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7.诸葛亮使“空城计”的背景有二:一是 ;二是 。 8.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哪些故事?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或写出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等) 第二部分: (一)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9.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 10.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 11.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2.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 。 13.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 14.“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的意思是 。 15.诸葛亮最后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他为什么不退? 16.从诸葛亮使空城计这一招上你得到什么启发?从司马懿中计这一点上你又得到什么启发? (二) 舌头如刀 ⑴我曾在一个年迈的富人家做过钟点工,每天,除了搞卫生还有半个钟头“陪读”任务。一天,我把花瓶与笔筒的位置弄反了,他大发雷霆,骂我笨蛋…… ⑵我忍着近10分钟的恶骂,之所以忍着,是因为我同情他除了骂人的舌头外,已别无利器。等到他要我读一段故事给他听时,我想起了一相台湾朋友讲过的来自南太平洋的见闻——所罗门岛上的一些土著,如果树木长得过大,连斧头都砍不下了时,他们就会对着树木集体叫喊,直到树木倒下为止……喊叫扼杀了树的精灵。 ⑶刀棍、石头会打断我们的骨头,尖酸、刻薄、粗鲁的言语,会刺伤我们的心。 ⑷年迈富有但性格怪癖的老人听完我的故事,不说话了。当我把咖啡送到他面前,准备为他加快糖时,他第一次慈祥地抬起头,说:“不,你已为我加了糖!” ⑸由此,我想起另外一幕:一个幼儿园的老师恨透了一个顽皮捣蛋的男孩,她问全班的小朋友:“他像不像一头笨猪?”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稚声稚气地齐声回答说:“像!” ⑹我想,那个顽皮的小朋友,肯定会一辈子记住这一句恶毒的话,而这也意味着,他心灵所受的伤害,可能伴他一生。 ⑺舌头是柔软的,但也是刃血的刀,稍有不慎,就会伤人。 17、第一段中“我”挨骂的原因是 。这一原因暗示着 。段末用省略号的作用是 。 18、第二段中“他除了骂人的舌头外,已别无利器”,意思是说 。它暗含着对老人的 之情。 19、第三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重在表达 之意。 20、第四段写老人的性格由 变为 ,之所以产生这一变化,是因为 。 21、第四段中老人说:“不,你已为我加了糖!”是不是表示“我”给老人加了糖,得自己却忘了? 22、第五、六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23、最后一段中说:“舌头是柔软的,但也是刃血的刀”,前者是指 的话,后者是指 的话,这一句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说明我们平时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注意 。 24、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是一种修养,请写出一个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实来。 《空城计》答案 1.《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 2.略 3.《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4-6.略 7.一是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二是孔明身边只剩二千五百军士。 8.略 9.是一种怀疑继而轻蔑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会冒这么大的险。 10.由笑到疑到撤兵 11.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12.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13.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14.能不被司马懿擒获吗? 15.略 16.略 17.把花瓶和笔筒的位置弄反了;老人脾气怪癖,我受了委屈;省略了他恶骂的内容。 18.老人除了爱骂人之外,再没有伤害或威胁他人的别的本领了;同情或谅解 19.对比;恶语伤人 20.怪癖;慈祥;“我”讲的故事起了作用。 21.不是,老人是用这种方式委婉表达自己的歉意。 22.不能,这一例子仍是用来证明“恶语伤人”的,它扩充了文章论据,也使文章的结尾成为一种呼吁。 23.亲切、友善;恶毒、伤人;对比;比喻;讲究文明、讲究分寸 24.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