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一试题库 > 月考 >

《画里阴晴》达标测试题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9、画里阴晴
    课文文段欣赏
    1、细读第一段:
    (1)第一段写了什么?
    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桃红柳绿,春雨霏霏。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
    “湿”。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2、朗读课文第二段:
    (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正如苏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阅读第三段:
    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为什么?
    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西洋画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而中国话画中的风雨确实一种意境,一种情致。(可用两幅典型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做比较)。“喜欢画阴雨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
    他学的是西画,追求的却是中国画的高远趣味,作者把两者统一于他的创作中了。
    文章读到这里,我们已隐隐体会出作者的创作主张了。
    4、读最后一段:
    (1)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2)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半句的意思是: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彩,难以把握江南阴湿景色的韵味。
    后半句:他的技法不够高。(文中说得委婉而已。副词“大概”、连词“或者”表示作者一种很有礼貌的推测,使得语言婉转。)
    (3) 第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泥古不化,西方的技法或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是到处适用的灵丹妙药。不同的表现对象需要与它相适应的技法。——“艺术贵在创新”,而且是永远需要创新。
    (4)“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前半句:西洋画法需要吸收中国的传统技法。(借代的修辞手法)
    后半句:中西两种绘画技巧和审美趣味应该结合起来。
    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为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
    (4) 下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表示作者对自己立场的动摇?
    这样说是用比喻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气来表示他的自谦。作者以解嘲的语气说:我的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
    其实,画家终身探索的,正是油画的民族话和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长而创造出新的技法,新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创新。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
    用作者自己的话更能说明他的艺术观:“画种只能在发展中得到保留,如不发展,便只能淘汰。”
    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1、本文文字简短,作者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文章,层层铺垫,娓娓道来,篇末明志。
    2、本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进从中外画家对阴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可谓“小中见大“。
    3、语言鲜明生动,多用修辞,幽默诙谐,充满智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