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练习测评卷 题目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总分 得分 第一部分 (1-3题14分) 1. 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诗词原句。(每小题2分,共8分) (1)________,决眦入归鸟。 (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作者不辞劳作的诗句_______,_____。 (3)杜甫《望岳》中最能体现作者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 (4)请你在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一个与“田园风光”有关的完整诗句___,___。 2. 仿写句子(3分) 例: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拥有________;拥有________。 3. 下列几部古典名著你读过吗?请用简洁的语言个写出一个你熟悉的故事。(每空1分,共3分) 例:《红楼梦》葫芦僧断案 《西游记》________ 《水浒传》________ 《三国演义》________ 第二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 照原文内容,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3分) 5.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以从草为林_______________。 (2)凹者为壑____________。 (3)兴正浓_______________。 (4)鞭数十_______________。 6. 翻译句子。(3分)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作者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用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从选文中举一例说明作者幼时的童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①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他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②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明天要参加学校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些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③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缓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益吗?”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着爸爸:“这么说,你是要我指望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 ④爸爸心里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略为发窘地回答:“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 ⑤“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乌龟就是不自量力,竟敢和兔子较量。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要比乌龟快上100倍!” ⑥“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爸爸坚持着,“它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的。” ⑦小保罗把两只手的手指勾在一起,认认真真地思忖着。“我可不相信。”他倏地站起身来,“乌龟的胜利完全是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中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赢兔子。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然跑不过兔子!” ⑧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 9. 给下列家电资助因解释????? 思忖()________倏地()________ 10. 阅读第一、二自然段,写出与“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中的“又”字呼应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父亲认为保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的教益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第四自然段“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中的“一阵”能否改马“一眼”?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五自然段中,父亲说“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结合上下文理解,“似听非听”、“默不作声”表明保罗对父亲反复唠叨的故事持一种什么态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