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针对目前学生中出现的一种时髦现象——上学带手机,初二(1)班以“学生上学该不该带手机”为题,举行了一场辩论会。请你完成以下任务。(6分) ⑴支持学生上学带手机的同学搜集到了下面两则材料,请你从这些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作为依据,为正方写一段发言。要求说出带手机上学的好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3分) 材料一 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手机不仅可以代替手表掌握作息时间以利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手机加强同父母的交流和联系。 材料二 顺应通讯工具发展的潮流,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好处多多。首先是增加了同教师交流的渠道。平时一声问好,增进师生友谊。学习有困难,及时取得老师的帮助,一旦有过错,第一时间获取教师的谅解。其次是遇有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可以向家长、学校或公安机关报告,以便及时取得帮助。再次是可以加强同学间的交流联系,以利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⑵正方发言后,由反方同学发言。他们搜集到了以下两则材料,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拟写出一段辩论辞。要求写出反方的两点理由。(3分) 材料一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提醒人们,由于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因此,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而一位从事职业病防治的教授也表示,青少年的免疫系统较成人脆弱,因而特别容易受到手机辐射的影响。手机辐射会对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导致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 材料二 中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如果学生在上课时间打电话或发短信,所带来的声响将直接影响老师授课的质量。有些学生的虚荣心较强,盲目追逐手机的新款式、新功能,更容易形成攀比之风。手机是贵重物品,上体育课或搞其他活动时难以保管,万一丢失就会给老师和学生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12.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规定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此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在规定发布之前,某民意测评机构做了“你更喜欢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目还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目”的调查。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 调查对象 调查项目中 老 年 青 少 年 城镇居民乡村居民城镇居民乡村居民 更喜欢过中国 传统节日73.8%95.5%58.3%70.1% 更喜欢过 西方节日26.2%4.5%41.7%29.9% 根据上表得出结论.(4分) ①在我国中, ②在我国中, ⑵对国务院的举措,你所持的态度及理由。(4分) 态度: 理由: 训练三 中考完全突破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一、课外阅读(30分)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 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3.阅读本文,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4分) 14.文章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4分) 15.结合语境,说说文章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②“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句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6.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锣鼓、舞龙、春联、剪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抓住特征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不少于80字)(4分) (二)“水立方”的神奇外衣 范晨曦 ①距“鸟巢”(国家体育场)不远处,静立着一个方盒子般的建筑物——“水立方”(国家游泳馆),看上去像布满蓝色水泡般的梦幻外观,赋予了“水立方”女性般的柔美,与阳刚的“鸟巢”遥相呼应。 ②“水立方”之所以这样“冰清玉洁”,主要是因为它穿了一件由3000多个“泡泡”——蓝色气枕组成的膜外衣。从视觉效果看,这些蓝色气枕的组合是对泡沫状态下水分子结构的艺术表达。 ③“水立方”的外衣不仅美丽,而且神奇。 ④制成“水立方”外衣的材料叫ETFE(四氟乙烯)。它看上去只有牛皮纸那样厚,在阳光下晶莹剔透。虽然这种含氟的膜材料看似很薄透,但膜结构的抗压性很强,单块膜上放一辆轿车都不会被压坏。 ⑤这层薄“外衣”能充分保证场馆的温度和采光。ETFE的透光率达到了90%左右,使游泳馆保持透明、美观,但也产生了场馆温度偏高、出现眩光现象的隐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在ETFE膜上布满了上亿个与膜的颜色类似的镀点。这些镀点用来改变光线的方向,起到隔热散光的效果。镀点布成的点阵,就像一把把遮阳伞,把刺眼的光线和多余的热量热挡在场馆之外;而在一个个镀点之间,所需光线仍然可以自由通过,使场馆的温度适宜,光线柔和充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