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练习题及答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幽暗(yōu) 藤椅(téng) 惬意(xiá) 手痒(yǎng) B、徘徊(huái) 参差(chā) 横幅(fú) 花瓣(bàn) C、闪烁(shuò) 疏密(shū) 朱砂(shā) 蘸水(zhàn) D、乱撇(piē) 一缕(lǚ) 弥漫(mí) 立轴(zhú)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两项是( )(4分) A、 也许,艺术和美就蕴涵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B、 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箫箫的声音来。 C、 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板的印刷。 D、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 3、下列词语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幽暗:昏暗。 ②坐不牢:坐不稳。 ③惬意:心里很高兴。 ④疏密:指距离不远不近。 ⑤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⑥参差不齐:长短高低不齐;不一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依次填入横线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 ①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 ②粗看画竹,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 ③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④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 A、③①④ B、④②③① C、①③④② D、②④①③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2分) A、 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B、 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C、 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D、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6、最后爸爸“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下面不属于“如此”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的一样。 B、 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C、 中国画像符号。 D、画竹只要照真竹一描,大多数成为竹的名画。 7、指出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5分) ⑴《竹影》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 ⑵本文中,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写得真实恰当,语言通俗易懂。应为描写细致生动,意境清雅。全文于充满童趣的孩子的游戏中渗透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 ⑶中国画中有“朱竹”,是因为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竹子,它是红色的。( ) ⑷“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这句话写出了黄昏时分光线渐弱的变化过程,“弥漫”一词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光的朦胧。富于变化,充满美感。( ) ⑸“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把太阳落下去后天空慢慢变暗的情景表现得十分形象。( ) 8、填空(5分) “艺术和美往往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这是 (作者)的《 》一文所传达的题旨。与此类似,我们学过沈复的《 》就是通过嬉蚊和 两件趣事的描述,反映儿时从童稚活动中获得的 。 二、整体感悟(10分) 1、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5分) 2、有人认为文章前半部分与中国画无关,是“多余之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5分)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18分)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着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因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1.从叙事的角度看,这段文字主要写“我”和小伙伴 ,生动地表明 往往就蕴涵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4分) 2.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人我们的眼中。”句中的“隐”字有怎样的意味?(4分) 3.童心是天真烂漫的。文中最能表现童趣的情节是什么?(4分) 4.文中说争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这说明了什么?(5分) 四、拓展阅读题(19分) 画家有一个6岁的孙女。6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不对。” 婷停说:“树枝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 婷婷:“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还粗呢?” 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停停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 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个小兔子不对。” 婷停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 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 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 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 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 他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的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马有翅膀吗?” 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 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 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产下了一个蛋,那蛋比老母鸡还大。婷婷就拿那画去参加西班牙的一个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婷婷得了一等奖。 画家心里就犯嘀咕:“这洋人 ?” 1.根据小说旨意,将文中最后一句话补充完整。(3分) 2.从婷婷与爷爷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婷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3 . 《竹影》中说中国画有“朱竹”,画出了美的姿势和活的神气。婷婷笔下树枝比树干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她作画 。 4.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4分) 5.本文在表达方式方面很有特点,主要运用 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全文的内容几乎全部是祖孙两人的 。(4分) 五、中考题(5分) 1、(2006,云南省,2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大学实行阳光招生。(阳光招生:指公开公平地招生) B、 为了满足人们饮食健康的需求,厂家纷纷推出了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指绿颜色的蔬菜) C、球迷们强烈抗议比赛不公,要求吹黑哨的裁判立即下课。(下课:被免职或主动辞职。)D、沉溺网络,迷恋韩日漫画,已成为影响部分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杀手”。(心理杀手:指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 2、(2006,福州市,3分)乌山上的琵琶亭有一幅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面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是( ) A、半入江风半入云 B、一味清凉上月时 C、二分明月万梅花 D、三月细雨春妩媚 六、探究性学习(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一个村里出来打工的3个人,同时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 小李每天按部就班地和着灰沙,回到工棚,倒头便睡。 小王每天干着手里的活儿,一有空儿就去看师傅们砌砖,慢慢地也拿起了瓦刀,当上 了二手师傅。 小张注视着每一道工序,经常在干活之余,到各个工序打听、了解各种工序的情况,了解管理的方法、材料的价格。 3年后,小李还是在建筑工地和灰拉沙,一脸的疲惫。小王当上了工地的师傅,而且 成了包工头。 小张坐着汽车,在各个工地忙碌,他成了建筑开发商。 (选自《杂文月刊》2004年第6期) 七、综合性学习(10分) 文中多次出现了月亮,请你以所积累的知识,写几个带“月”的诗句。(不少于5句,最好写出诗句的作者)。 第十八课 竹影 Ⅳ、课后巩固练习题 一、1、C 点拨:A项中“惬”的读音应为“qiè”;B项中“差”的读音应为“cī”;D项中“撇”的读音应为“piě”;“轴”的读音应为“zhóu”; 2、BC 点拨:B项中“箫箫”应写作“萧萧”;C项中“板”应写作“版”。 3、B 点拨:三词的正确解释应分别是:坐不牢:坐不住。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这里指舒服的意思。 疏密:本文中的意思是指距离要合理安排。 4、D 点拨:应认真揣摩句子之间的联系,尤其要注意句子的关联词,如:“其实”承接谁?“所以”又承接谁?仔细一琢磨,排序也就容易了。 5、C 6、D 点拨:ABC三项都是爸爸所讲的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7、⑴√ ⑵√ ⑶× ⑷√ ⑸√ 8、丰子恺 竹影 童趣 观虫斗 物外之趣 二、1、本文写了“我”和弟弟以及小伙伴华明晚饭后在院子中相聚,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并且在地上描画人影描画竹影。后来爸爸的一番话让“我”对中国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点拨:本题要求从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内容。 2、这不是“多余之笔”。文章前半部分无论描写景物,还是做游戏,皆与艺术美的欣赏有关,是为引出中国画的创作规律及艺术特征作铺垫。 点拨:文章的内容都是为中心服务的。结合文意理解。 三、1、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艺术和美 点拨: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主旨。 2、动词“隐”字,若隐若现,赋予了月亮生命力又使人产生无限遐思,想到美丽的嫦娥。这句描写,月儿朗照,竹叶轻摇,如同一幅美妙的画,自然成趣。 点拨:最关键的是从拟人方法的运用入手,品出赋予月亮以生命,把静物写活了,给人以美的遐思。这样,便能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 3、是弟弟提出的一个问题:“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大家于是先看,然后争论。这样的问题,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 4、孩子们的兴趣转移了。孩子的天性如此,做到三分钟热情,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 点拨:详见“写作特点”。 四、1、怎么跟小孩子没两样呢 点拨:意思对即可。 2、天真率直,机灵可爱。 3、兔子是红色的 马长了翅膀 鸡蛋比母鸡大 想像丰富,稚气十足。 4、赞扬了儿童不受束缚的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否定了画家传统的思维定势。 点拨:也可以从别的角度来概括。 5、语言 对话 五、1、B 点拨:绿色食品是指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营养型食品。 2、A 点拨:只有A项形式上对仗工整;内容上意义相关。 六、同一个村子出来,同一个工地打工,3个人的命运却差别巨大。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你对待生活的态度(行动)。 点拨:注意从三人的不同结果中得出结论。 七、示例: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⑤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