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一试题库 > 月考 >

七年级《论语八则》测试题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22. 《论语》八则
    [文笔精华]美文中散步,品尝心灵的鸡汤……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 )( ) 不亦说乎( ) 诲女( )( )知之
    默而识( )之 敏而好( )学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学而不思则wǎng( ) 思而不学则dài( ) 人不知而不yùn( )
    3.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2)人不知而不愠 愠
    (3)温故而知新 新 (4)知之为知之 知
    (5)学而不思则罔 罔 (6)思而不学则殆 殆
    (7)见贤思齐焉 齐 (8)不耻下问 耻
    (9)默而识之 识 (10)学而不厌 厌
    (11)诲人不倦 倦
    4.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填空。
    (1)《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属于 体散文,是记录
    的书,共   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 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2)孔子,名   ,字   ,    时   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家。被誉为" "、"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3)《论语》与《 》、《 》、《 》合称为"四书","五经"是指《 》、《 》、《 》《 》、《 》。
    (4)子曰:"敏而好学,      ,是以谓之'文'也。" (江西南昌中考题)
    (5)《论语》中告诉我们正确对待别人优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福建宁德市中考题)
    (6)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 !"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温州中考题)
    (7)________ 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南通中考题)
    6. "而"字的用法,A.表示并列关系;B.表示顺承关系;C.表示修饰关系;D.表示转折关系。请你揣摩一下,下列句中的"而"分别是哪种情况?
    学而不思则罔 ( )
    而 学而时习之 ( )
    敏而好学 ( )
    默而识之 ( )
    [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籍……
    (一)课内精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解释加点的词:故 诲
    8.写出选文中的成语 、 、 、 。课文中的成语还有 、 、 。
    9.学习态度的有: 。 学习方法的有 、 、
    、 。
    10.翻译句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二)课外拓展
    A.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来源:中.考.资.源.网]
    [注]加点的词语分别是 处:据有,取。 美: 好的,美德; 是: 这,此。 虽: 即使。
    11.注音并解释加点的词: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 ) 不成人之恶( )
    12.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 、 。
    13.当今经济社会,"一切向钱看",但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孔子的话说就是" , , "。
    14.孔子要求人们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文句是:" ",意思是说: 。
    15. 孔子子认为应该怎样帮助他人,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 ,
    "。
    16.你怎样理解孔子主张的"成人之美"?
    [中考链接]试题中撷英,把握中考的脉搏……
    (一)阅读链接(上海市中考题)
    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1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1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2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分)
    (二)新题链接(常州中考题)
    21.整容,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来改变原来的容貌,以掩盖自己的缺陷,使自己变得美观或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今年4月,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严重歪曲历史,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某著名电视主持人把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斥之为"政治的整容"。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说出"政治的整容"的含义。
    材料一:关于卢沟桥事变,日《教科书》中说是"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而事实上是日军为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以士兵失踪要求入城检查而遭到拒绝为借口,向宛平城开枪开炮。
    材料二: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教科书》中仅在一张照片上用小字提示了一句"东京审判认为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这几乎否定了这场疯狂杀害30万中国人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这一惨绝人寰的大灾难。
    材料三: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公然违反《联合国海洋公约》,正式宣布接受日本民间企业在中日有争议的东海海域开采油气资源的申请。
    材料四:差不多在《新历史教科书》出笼的同时,日本政府不断向联合国提出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
    [创新写作]共鸣中挥笔,放飞思想的小鸟……
    22."温故而知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陈代谢""辞旧迎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等熟语都谈到了"新"与"旧"矛盾统一的关系。请以"新与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2. 《论语》八则
    1.lúnyù;yuè;huìrǔ;zhì;hào。2. 罔;殆;愠。3.(1)通"悦",高兴、愉快。(2)恼恨。(3)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4)知道,懂得。(5)迷惘而无所得。(6)精神疲倦而无所得。(7)看齐。(8)以……为耻。(9)记住。(10)满足。(11)疲倦。(12)
    4.(1)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2)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精神倦怠。(3)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懂。(4)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向他看齐,看到不显得人就应该自我反省。5.(1)儒;语录体;孔子及其弟子言行;20篇;朱熹。(2)丘;仲尼;春秋;鲁;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万世师表;千古圣人。(3)大学;中庸;孟子;"诗";"书";"礼";"易";"春秋"。(4)不耻下问。(5)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7)学而不思则罔。6.D ;B ;A ;C 。7.旧的知识;教导。8.不亦乐乎;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9.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10. 默默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学习知识不满足,教导别人不厌倦,这三种哪一种我能有呢?11.wù è 12.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 1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14.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1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16.帮助别人成就美好的德行,不促成别人形成不好的德行这样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的君子。由此可知,孔子不仅要求人要正己,还要帮助别人成就美德,反对那些袒护放纵行为不端的人。17.(1)移动;(2)离开 18.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19."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20.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21. 参考答案:指日本用颠倒黑白、抹杀事实等手段来篡改教科书,以掩盖罪行、美化自己,从而达到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和更高的政治地位的目的。(4分,"手段"1分,"目的"2分,语言表达1分。)22.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