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1.选段中的哪个词(或哪句话)概括了百草园的特点?(2分) 12.这段文字写到了哪几个季节?从哪里可以看出来?(3分) 13.语段中加点的“这里”是指 ,“它”是指 。 ( 2分) 14.详写园中“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特别是详写何首乌,其作用是表现儿童的_____ _____心理和对_______ __ _的热爱。(2分) 15.就文段内容,任选一两个角度写一段赏析的话。(提示:可从用词、修饰、描写、表达效果等方面来谈 )(3分) (二) 访 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栽种。几年间,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反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使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去访兰。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个天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得到。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要动手挖。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好像是味儿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我疑惑不解。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移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似乎是灵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低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的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对社会有多大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6.根据文中的叙述,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分) “空谷幽兰”的特点: “盆景家兰”的特点: 17.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18.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2分) 19.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20.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2分) 21.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分) 四、作文(4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踏入初中后,第二个学期的语文学习生活已经过半,回头看看在“沙滩”上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你又多了一些成长的经历:走进网络,拥抱自然,关注热点,探究发现,参加竞赛,服务社区,善待他人,学做家务……在这段成长过程中,你也许是一帆风顺,事事称心;也许是烦恼多多,忧愁不断。然而不管你的体验如何,你都会一天天长大,走过童年、少年,进入青年时期,踏进社会。 请以“《在 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如幸福、快乐、竞争、挫折……),使题目完整。②要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③要有具体细致的情节。 相关推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