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一、选择题 1.标志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分析】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知道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解答】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据史料记载,夏朝筑有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由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夏朝初步建立起国家机构 B.夏朝统治者实行暴政,欺压百姓 C.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开始 D.夏朝政局不稳,短命而亡 【分析】本题以夏朝筑有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夏朝建立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标志着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夏朝建立的有关内容。 3.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 ) A.历史的倒退 B.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C.生产力的下降 D.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符合的 【分析】本题以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演变的知识点。 【解答】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公天下”到“家天下”发展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演变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4.一个家族代代世袭王位和帝位,或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这种制度开始于( )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分析】本题以一个家族代代世袭王位和帝位,或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世袭制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据“一个家族代代世袭王位和帝位,或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这是世袭制的体现。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至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夏商周更替的事件。 5.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 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增强军事力量 【分析】本题以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为切入点,考查夏商西周的统治。 【解答】夏、商、西周三代都是因为国王实行暴政,引起人民反抗,导致国家灭亡。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勤政爱民。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夏商西周的统治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归类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纷乱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某同学在学习夏商西周的历史时,把夏桀、商纣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你认为他这样归类的标准是( ) 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B.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C.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上著名暴君。注意掌握夏商西周更迭的史实以及得到的历史教训。 【解答】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商汤乘机起兵灭夏,夏朝灭亡;商朝末年,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时期,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并制造了炮烙等酷刑,残酷的镇压人民。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的周厉王暴虐无道,独断专行,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赶走,夏桀、商纣、周厉王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故选:B。 【点评】知道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都是历史是著名的暴君。 7.下列战役中,与其它三个不在同一时期的是( ) A.桂陵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 【分析】本题以战役为切入点,考查商朝的灭亡. 【解答】牧野之战是周武王灭亡商朝的战役,发生在商朝时期。桂陵之战、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是发生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商朝的灭亡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8.河南殷墟被列为2007年第30届遗产大会上我国的申遗项目。殷墟展现的历史时期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分析】本题考查盘庚迁殷,知道殷墟展现的历史时期是商朝。 【解答】由已学知识可知,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商代盘庚迁殷,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盘庚迁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