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拾贝 “胡床” 秦汉时期,人们坐卧起居都用席。席一般以蒲草或蔺草编成,汉代也流行竹席,精细者称为“簟”。坐席有一定规矩,尊者有专席,坐次以东向西为尊。有时对人不满,往往断席。坐席,就如现在的跪一样,屈足向后,以膝抵席,臀部依在脚后根上,如伸足向前,称箕踞,这被认为失礼,一般就没那么讲究。睡眠一般用床,较矮,施之以席。富人不坐席,而坐榻。实际上是一种小床,它与床的区别,就是床高榻低,床宽大,榻狭小,多一人用,也有双人用的。与坐席一样也是跪坐。榻可以待客,各坐榻,中间放食案。 胡床是东汉时由西域传入的一种坐具。魏晋时中原已流行。西晋末更广泛使用。它的形状与现在的马扎相似,上部两根横木间用绳条穿好,供人坐,又称绳床。可放可收,便于携带。人坐胡床是将臀部放在绳条床面上,小腿下垂,两脚放在地上,一般不叫坐床,而叫踞胡床。由于垂脚比跪舒适,后逐渐增加小床高度,开始在小床上垂脚坐,这就导致了圆凳、方凳、椅子等坐具产生。这种变化始于南北朝,到唐代较为显著,与坐姿变化相关的凭几。汉代的凭几与案几相似,几面为长方形,几面较窄,放在人面前,跪坐疲倦时,将肘放在凭几上,分散身体重量,减轻脚部负担。后来又出现了三足几,这就是唐代靠背椅的前身。 参考答案 1.B2.C3.D4.A5.B 6.解析:此题从内容上讲是“因果选择题”,重在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关键问题是要弄清“互为因果”的含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统一黄河流域以后进行的,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故A、D项可以排除。改革只是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谈不上“完成封建化”,B也不可以排除。只有C项在原有程度上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为孝文帝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反过来又由于孝文帝的改革,进一步又加强了这种大融合。C是答案的要求。 答案:C 7.D 8.解析:此题是组合选择题,重在考查综合归纳能力。题干所列的政权除东晋外,都曾统一过黄河流域。其中曹魏是建国以前,曹操曾统一了北方。220年曹丕建国后仍保持这一状态;西晋是继曹魏而建立的朝代,而于280年统一南北;前秦与北魏分别于4世纪后期与5世纪前期统一过黄河流域,所以A是正确答案。 答案:A 9.B10.C 11.上: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下:东晋宋齐梁陈 12.(1)右面材料主要反映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孝文帝所以要坚持,一方面为了改变少数民族的旧的、落后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也为得到汉族地主对魏政权的拥护。 (2)孝文帝的政治改革,完善了北魏地方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改革,既保证了财政收入,又稳定了社会,促进生产发展。孝文帝的迁都与汉化政策,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获得了汉族地主支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话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