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C 2.C 3.D 4.A 5.(1)迁都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2)今山西大同 孝文帝 洛阳。 (3)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4)鲜卑语;汉语(5)促进了我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历史学科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达标试题 C卷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鲜卑 B.匈奴 C.汉 D.氐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 ) A.317年 B.383年 C.420年 D.439年 3.北魏孝文帝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家( ) A.匈奴族 B.羯族 C.鲜卑族 D.氐族 4.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 ) A.长安 B.洛阳 C.建康 D.成都 5.孝文帝把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姓( ) A.贺 B.穆 C.刘 D.元 6.阅读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魏书》 (1)魏主是谁? (2)改姓前后他的名字有何变化? (3)改姓应该发生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后? (4)造成这一历史事件出现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参考答案:1.C 2 D 3 C 4 B 5 D 6.(1)北魏孝文帝(2)改姓前叫拓跋宏,改姓后叫元宏。(3)迁都洛阳。 (4)前因: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后果:迁都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人口达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的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 (责任编辑:admin) |